当前版:08版
乡情
金风送爽到涝川

  赵林祥

  秋日涝川,天蓝地绿,山清水秀,花开遍野,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个位于岐山县城北边50多公里的小山村,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村域经济发展缓慢,曾是全县最贫困的自然村。
  我们从设在蔡家坡镇的辅助器具配送站出发,一辆老式面包车拆掉后座,装载着20多件登记好的轮椅、助行器、拐杖之类的残疾人专用辅具,爬上碛雍原,跨过小韦河,穿过县城,再翻越王家坡盘山公路,一路疾驶,进入了涝川地界。公路两旁的山坡上,树木茂密,植被葱绿,一丛丛野菊花点缀其间,清雅的花香随风飘入车内,令人神清气爽。
  面包车直接开进涝川村委会院子,县残联的两位女同志下车与村干部接洽商量辅助器具如何发放。我们品尝了涝川蜂产品合作社出产的槐花蜜,醉人的甜香瞬间消融了长途跋涉的疲惫。在村级残协专委的指引下,我们开始逐村逐户为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山里群众居住分散,有些农户之间相隔二三十里,村里除了主干道硬化外,大多数是狭窄陡峭的山路,车辆无法通行。无奈只得将车停在路边,我们扛起笨重的辅具徒步前行,踏上了送温暖送康复的征程。为徐家沟组65岁的残疾人王拴勋送上一辆代步轮椅,给苏家族组79岁的残疾人袁生怀送去坐厕椅,为十字组68岁的残疾人刘焕林送上助行器……
  山野苍苍,山路弯弯。早就听说过“涝川露水大如雨”,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即便是晴天,因为林木遮蔽杂草没膝,少见阳光的山间小路湿漉漉的,我们刚走几步就湿了半截裤筒,沾了泥浆的鞋底滑溜溜地走不稳当,一路趔趔趄趄狼狈不堪。但一进农户家里,看到那些迫切需要辅具的残疾人的笑脸,我们瞬间就忘记了所有的艰辛和劳累。在马不停蹄地奔波中,我们逐户送完了辅具,然后按照预定的日程开始逐一回访脱贫户。
  多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助力涝川村振兴乡村经济。涝川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依托山区现有的林草资源和奇异风光,配套生态农业,突出地域特色,高标准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综合开发,建设了“药材生态基地”“休闲娱乐静水山庄”“生态采摘观光园”“生态养殖园”,彻底扭转了涝川村贫困落后的局面,并建成市级“一村一品”肉牛养殖示范村和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随行的县残联干部李莹轻车熟路,将我们带进了她的帮扶对象徐家沟组残疾人王科科家。下肢残疾的王科科和智力残疾的妻子站在院子里,带着质朴的笑容迎接我们。几句寒暄后,我们走进王科科家的牛棚,只见8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摇头晃脑地大口吃草,两头小牛犊活蹦乱跳地满圈撒欢。王科科一边给牛添加草料,一边讲他家靠发展养殖业脱贫的经过,畅谈致富后的打算,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爽朗的笑声和铿锵的语气,坦露出自强自立的精神,表达了脱贫户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踩着西斜的阳光,我们又回访了几家在册的脱贫户。如今,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山村,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先后成立了以蜂产品、核桃果品、肉牛养殖、蔬菜种植为主的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全村群众种养和产销方面的难题。这些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合力筑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屏障,在西北偏远山村擎起了一面乡村振兴的旗帜。
  走出涝川村的时候,日头像个顽皮的孩童,蹲在了高高的西山顶上,将千万道绚丽的霞光洒向涝川的山山峁峁。随处可见的核桃树硕果累累,嫣红的苹果在绿叶间含羞带笑,大片绿油油的芥菜已经拱出了地皮,高低不平的塄坎上悬吊着一长溜小鼓样的南瓜,将丰收的景象尽情地呈现。路边的林地里,几头散养的黄牛正悠闲地吃草,甩着尾巴怡然自得。
  这时候,地里收获的农人相继踏上归途,一辆辆满载着瓜果的农用车飞驰而过,留下一路的果香和笑声。一辆往城里运送农特产的卡车往相反方向行驶,在这条引领山民致富的康庄大道上,披着温暖而灿烂的霞光一路疾驶,滚滚向前。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