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乡情
小镇影剧院

  井国宁

  早年的小镇,街道逼仄而狭长,仅有的一条街道,不过两三百米的长度。矗立于小镇东南方位的影剧院,算得上是一处有名气的地标。十里八乡的人去街上赶集,老远就能看到影剧院带有斜坡的屋顶,浮现在视野的尽头。
  到了赶集那天,影剧院的负责人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了。只见他拿着五颜六色的油墨,用一支快要齐头的毛笔,勾勒和描绘着当天海报的图案与字样。
  我家住在离镇子最近处,从家里出发步行过去,也就十来分钟。正是得益于这种比其他人更为便捷的地理条件,让我对这座影剧院的了解,要比其他村子的同学多一些。遇上假期和周末,我总会和村里几个发小,溜出门,跑到街上,在影剧院门口不时地东张西望,寻找可以从影剧院入口偷溜进去的可能。
  相比于少年儿童还看不太懂,听不出其中韵味的戏曲表演,我更钟情于影剧院门口玻璃窗里写着的类似“港产武打片”“最新宽银幕电影”等字样的电影内容。虽然我曾多次跟着爷爷奶奶,或者父亲他们去到影剧院里面,看过《三滴血》《辕门斩子》之类的秦腔剧目,但还是无法体会出这些戏曲背后充满教化与引人向善的本初之意。
  慢慢地,随着小镇居民家庭电视机的逐渐普及,曾经以戏曲和电影双管齐下的影剧院,也不得不开始谋求转型,放弃观看者越来越少的戏曲内容,朝着专注而单一的电影院的方向发展。
  这样一来,对于之前有能力在每年学校缴费后可以攒点零钱的我,也不敢轻易涉足到电影院里面去了。固然那些港产的武打片,从斗大的两只音箱里传出来乒乒乓乓的武打动作声音,但此时的我,既不能再厚着脸皮站在门口寻求偷溜进去的可能,也不能从兜里大大咧咧地掏出钱来,说一声“我买票,你们跟着我”。
  那时的我,缺乏对这个世界足够的认知,总是幻想着可以像武侠小说里那些纵横江湖、快意恩仇的侠客一般,以此作为自己可以炫耀的“脸面”。但实际情况是,在那个农村群体性收入都相对低下,且捉襟见肘的日子背后,没有哪个家长可以无限地去满足孩子张口就来的要钱之需。我更不敢随便捏造借口,从父母那里去“套取”现金。这种情形一旦被父母知晓的话,肯定是要挨揍的。
  时光在无声息间悄然而逝。我已经想不起小镇上的这所影剧院,究竟是在哪一年的冬夜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我脑海里最清晰的记忆,还停留在那个镂空透花的铁门,进门之后多达几十层的台阶,以及门口音箱里传出来的激昂声浪。
  站在影剧院当年所在的那处街道,我再次东张西望起来,似乎想要找回什么。是溜走的时光,还是被一些画面填满的记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