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童年水车

李永明
我出生在农村,在城里工作了几十年,但对乡村生活依然眷恋,对故乡的人和事情有独钟。记得三十年前,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全家人携带简单的行李和家具,坐在一台轰隆隆响的拖拉机后座上,被剧烈颠簸着送往下一个生活目的地。最后,拖拉机停靠在富家河上游的二里粮站。这是一栋土木结构的工房,里面的大小房间码满了袋装的白米细面,还有一个个菜油桶放在露天里,这里是父亲的工作地。
二里粮站的四周被巍峨的大山包围,草木葱茏,风景优美,中间是一块平坦地,旁边是一条溪水潺潺的小河,进入上游就是有名的八一水库地界了。八一水库,正如它的名字,富有诗情画意,风光秀美,孕育丰收,是故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座水库修建于1958年,四周群山环抱,拥有天然盆地,只有一个极狭的山口。于是,一道雄伟的堤坝横空出世,一个高峡平湖从天而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在故乡的土地上。有了这座家乡最大的人工水库,从此便有潺潺溪水流歌,也有了灌区人民的幸福流长。
水车是我国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大约东汉时期问世,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种古老的工具清一色的木质构造:一个长长的水槽里,一串长长的车页像一条蜿蜒的水龙游走在上下两层,由前后两个木制齿轮带动着,哗哗的流水被牵引着流进田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农村经济,到处欢唱着田园歌声,古老的水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寻觅于陈旧的老屋,走进农耕老物件展览馆,偶尔还能够见到它的身影。水车分为手摇和脚踏两种。脚踏水车体现了一方风俗。每当田间干旱时,村里的壮劳力便背着水车,将底座安放在田边修整好的平台上,将水车尾置于水中。然后,人坐在抹过水的“坐扁担”上,一步一踏地摇出了碧水欢歌,摇出了春华秋实。
水车是一件工艺品,做工精细,用料考究。水车连接处必须严丝合缝,槽板、车页用樟木,因为樟木轻巧、不易腐朽;页骨用耐磨的槠木,连接页骨的木销用桎木;轮轴需用檀木……我的心中永远留存着水车印象,我的心头永远铭记着水车歌谣,我的心灵深处永远流淌着水车恋歌。
曾经,我与恋人漫步于八一水库,林涛在歌唱,清风在微笑,水面泛起涟漪,心头却涌起一丝遗憾:何不漂来一叶扁舟?因为,我想效仿范蠡,携着心中的西施,泛舟丰美水库,去聆听水车情歌。
多少次回归故里,我总爱站在八一水库的堤坝上,忘情地欣赏它的美貌:青山倒映在宽广的河面,片片绿意摇曳生姿,水波荡漾中更添了无穷的生命力;蓝天白云铺在水底,水天一色,给清澈的湖水镶上了更广阔的背景;不时有白鹭飞过,宛如白帆点点,点缀在水面上。水中小岛格外惹眼,柳梢翩翩起舞,林涛响声阵阵,这是在赞美它的秀丽;清风拂过水面,为它暗送秋波,更显温柔妩媚。
凭堤远眺,总能看到金色的海洋,稻浪翻滚,一片丰收景色,我久久不愿离去。恍惚之中,听到水车歌谣飘荡在水面,飘荡在田野,定格为永久的农耕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