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党旗飞扬谱新篇





贾建军 张增良
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巍巍桥山,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星火,展示着天人合一、和谐共享的美丽;这是一片年轻而火热的土地,演绎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日新月异,激扬继往开来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这就是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黄陵。
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的决策部署,守正创新。聚焦发展强堡垒、千方百计抓产业、精准服务解民忧、涵养乡风激活力,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优势,精心谋划黄陵“三农”发展大计。建立了“两包一联”“党员巷道长”“领办代办、便民服务”等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他们把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浸入骨髓融入血液,将忠诚写在党旗上的黄陵组工干部。
1 聚焦发展强堡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只有党的组织强起来,党员队伍强起来,党的工作强起来,才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近年来,在黄陵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委组织部始终把抓基层、强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实施“一线堡垒强化”工程,优化党支部设置,精心选派优秀人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力支撑。漫步乡村,您能强烈感受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筑梦前行的蓬勃伟力。
刘家川村位于黄帝陵景区以东2公里处。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军陵介绍,村上立足补充黄帝陵景区配套服务、配合全域旅游发展的定位,党支部牵头组建农家乐协会,发展农家乐经营39户、民宿2户,挖掘经营本地特色菜品70余种,农家乐经营户占比50%,户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
“现在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不但光景过好了,还能兼顾子女学习。感谢党的好政策。”走进春梅农家乐小院,女主人李春梅一边给笔者沏茶,一边感慨地说。为了生计,她和丈夫外出打工,虽然挣了点钱,可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教育。直到后来村上发展起旅游业,她和丈夫就回家办起了农家乐,每年可以收入10万元。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盖了4间平房。
“过去出去打工为的是生计,为的是吃饱,现在经营农家乐干的是事业,我相信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李春梅激动地说。
2 千方百计抓产业
黄陵县坚持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吹响“产业发展看支部、农村富裕看党员”的集结号,实施“村村有项目、村村能造血”行动。结合各村发展基础、资源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集体经济,深化和拓宽“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发展路径,先后探索出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物业经营型、休闲农业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索洛湾、安沟、集贤、刘家川等不同类型的“样板村”。目前,全县105个村共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09个,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村1个,收入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村2个,收入在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2个,收入在20万元左右的村17个。
索洛湾村位于黄陵县城以西47公里的大山深处,村党支部牢牢抓住发展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不断强化党支部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驱动“合作化——股份制——公司化”三驾马车,实现了村级产业由弱到强、集体经济由小到大、群众生活由穷到富的蜕变,走出一条农村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之路,真正做到了让群众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该村按照“市场主导、集体管理、公司运作、全民共享”模式将涵盖停车、洗车、维修、餐饮等综合性的汽车服务公司和“集体控股、村民入股”的农业开发公司整合升级,组建成立索洛湾实业发展总公司,成为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的坚实阵地。
“现在的生活比蜜甜,对我们村来说一点不为过。村民人均年可分红6000元,村民的养老、社保、广电网络费均由村上缴纳,并为村民每月发放生活福利,小至牙膏牙刷等洗漱用品,大到米面油,村上还自建了供水设施,免费供村民使用。村党支部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59岁的村民余义江激动不已。
古朴高雅的商业步行街和秀美如画的峡谷寨景区相映成辉,索洛湾村的新时代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3 精准服务解民忧
近年来,黄陵县紧盯群众生产生活需求,通过“领办代办、便民服务”,搭建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县105个村、9个社区党群活动场所实现政务、便民、金融、电商、产业、公益等服务全覆盖。黄陵基层党组织“领办代办、便民服务”得到了省上领导的高度肯定,并荣获全省组织工作优秀成果创新二等奖、全市一等奖。
集贤村便民服务室里每天都有前来办事的村民。村党支部书记王润生介绍,针对村子距离县城较远,留在村上的老人居多,村民到县上办事不容易的实际情况,村党支部把“领办代办、便民服务”落到一个个具体事项上,解决群众的“当下事”,更操心群众的“未来事”,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接到末梢、落到实处、见到真效。
“以前,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到县上办事很麻烦,自从有了‘领办代办、便民服务’,我再也不用操心了,孩子在外地打工也安心了。”76岁的张大爷说。
在安沟村便民服务室,我们遇到了前来归还果园旋耕机的村民柴光信。他激动地给笔者讲起了村上的“便民工具柜”。为了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村上购置了扳手、榔头、电锤、电线灯具、果园旋耕机等生产生活用具,方便群众使用。村民家庭日常维护需要的一般工具均可在“便民工具柜”找到,村上设有专人管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4 涵养乡风激活力
文明乡风关乎乡村精神风貌,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助推器,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黄陵县委组织部在利用县委党校培训的基础上,依托小石崖革命旧址、刘含初故居等党性教育基地,设立18个乡镇讲习所和农民夜校,年均举办20个理论培训主题班(次),5500名农村党员两次走进县委党校参加轮训,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对标对表,时刻坚守初心,农村党员干部精神焕然一新。
最是家风能致远。文明的乡风需要良好的家风涵养。河堤村文化大院里的家风家训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文化墙上,孝敬老人,从我做起;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幅幅家训的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民风的淳朴厚重。
在刘家川村史馆,古朴的设计、简易的陈设,摆放的犁、耧、耙、耱、杈、锹等生产农具,土炕、土灶、木柜、桌椅板凳等家居实物,展示着当地特色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乡贤名人、村规民约等内容,让历史和文化熏陶后代,感受时代变迁,增强对家乡的热爱、自信和自豪感。
文明的乡风更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淬炼。在黄陵县各村“党员巷道长”是一道特别的风景,是乡风的监督者和传播者。2020年4月,麻兆彦和其他几名党员成了集贤村的“党员巷道长”,在他们的带动督促下,集贤村全面整治了门口巷口的废弃杂物、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泼乱倒的现象。巷道环境焕然一新,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黄陵县1350名党员巷道长主动认领政策宣传、卫生监督、矛盾调解等6项职责,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了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
鉴往事,知来者,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黄陵组工干部既热血澎湃,更深感重担在肩。展望新的五年,在庄严党旗的引领下,黄陵县委组织部将以爬坡过坎的韧劲、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务实苦干的作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奋力续写黄陵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