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有你在,乡亲们觉得心安
    工作中的刘亚玲。

    向富丽正在给村民唐远军进行心脏听诊。

    疫情防控期间,高双乐入户进行防疫消杀工作。 通讯员 刘靓 摄

  本报记者 王东宇 文/图
  “赤脚医生好阿姨,一顶草帽两脚泥……风里来、雨里去,看病认真又仔细……”这首歌,在20世纪70年代家喻户晓。长期以来,我省乡村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尚情操,在医疗条件欠发达的乡村,克服艰苦和劳累,用爱和责任筑起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当好村民健康“守门人”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高桥乡东马坊村,提起刘亚玲,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58岁的刘亚玲是一名乡村医生,1984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护校毕业分配时,她主动放弃进入首都大医院的机会,要求到边境作战一线救护伤员。4年时间里,她七上阵地,舍生忘死抢救伤员数百名,被一线将士誉为“战地女神”,荣立一等功。
  为了让村民们能有更好的医疗环境,2005年,刘亚玲转业时选择自主择业。经过3年时间的筹备,她在老家高桥乡东马坊村开办了一所一级综合医院,全心全意守护家乡父老乡亲的生命健康。为了方便给群众看病,刘亚玲工作、生活都在医院里。
  8月16日,记者走进高桥乡东马坊村,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这就是刘亚玲自费创办的丰京医院。和城里的大医院相比,这里虽然地处偏僻,但对附近的村民来说,来这里看病很方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这里看病的,除了本地人外,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
  为了让村民少花钱,刘亚玲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花最少的钱,用最合适的药,让病人尽早康复。遇到经济困难的村民,她还会拿出自己的退役金垫付医药费,甚至免费为伤残退伍军人看病。2014年,刘亚玲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妙手回春 德医双馨”。诊断室的墙上,挂着村民送来的锦旗。“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有医德。我在这里是为了看病,不是赚钱。”刘亚玲在这里一干就是13年。
  东马坊村村民范八浪说:“原来得病的时候,需要去省城的医院。现在不用了,我们来这里,马上就能看上病,很方便。”
  这些年,除了节假日,刘亚玲几乎日夜都守在医院,接诊、治疗过的病人数以万计。不管深更半夜,还是风霜雨雪,只要患者打一个电话,她都会争分夺秒上门去抢救病人。提起这些,刘亚玲笑着说:“我既然选择了乡村医生这个职业,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打算。只要能给群众治好病,不管多累多忙都没关系。”
  如今,刘亚玲出诊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轻松,但让她最担心的是,村里的医疗站后继无人,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到条件好的地方去就业。“我总在想,我还能动的这几年里,继续给大家看病。”刘亚玲说。
  持之以恒做“有心人”
  “我家是农村的,当时从医学院毕业后,怀着满腔的热血回到这里治病救人,只要能让更多的乡亲们身体健康,我觉得很值。”8月13日,记者走进位于秦巴山区的安康市汉滨区吉河镇矿石村卫生室,向富丽正忙着整理病历,朴素的话语让人顿生敬意。
  向富丽是矿石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自2002年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以来,凭着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她成了当地村民健康的守护人。
  向富丽知道,治病救人光有满腔热情不行,必须要做一名“有心人”。行医时,她虚心向别人请教,研究药物药理和针灸。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向富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医术本领。
  2003年7月的一天,凌晨1时,急切的敲门声将向富丽和父亲惊醒。一个10多岁的孩子被邻居带到卫生室,向富丽一轱辘爬起来询问病情,原来是被胡峰蜇伤,呼之不应。
  向富丽没有犹豫,果断出手为孩子注射了肾上腺素,并及时输液。10多分钟后,孩子有了意识,慢慢苏醒过来。
  “当时这里正在修路,救护车根本进不来,我赶紧联系其家人将患者转送至路口,交给救护人员送至医院。孩子送走了,我才发觉自己手都有些颤抖。那时候电话也不方便,没办法询问病情,我一晚上都没睡。第二天一早,孩子的父亲赶回来,说没啥大事。那一刻,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向富丽说。
  乡村行医是个苦差事,苦就苦在出诊上。18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也不管隔沟隔河,只要有人来叫,向富丽就第一时间出诊。
  “现在农村很多地方都要走路去,虽然很累,但是看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一切都觉得值得。我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父老乡亲减轻病痛,才对得起他们的信任。”向富丽说。
  三十载无悔行医路
  8月15日,天刚微亮,高双乐便步行到卫生室,扫地、擦桌子、清点药品……这样的场景在这间卫生室里持续了30多年。
  提起行医经历,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灵阳村村医高双乐告诉记者:“当医生要无愧于心,患者来找你看病,就要把他们当亲人,想尽一切办法治好。”
  出生于1968年的高双乐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始终坚持“时刻责任在肩,不忘愚公之志”的信念,守护着全村1000余名群众的健康。
  但凡来卫生室就诊的患者,高双乐都非常用心,每隔几天就要去患者家中瞧上一眼方才放心。
  从医30年来,高双乐将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为摸清所有村民的健康状况,他不畏酷暑严寒,走村入户;为了给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看病,他无论白天黑夜、晴天雨天随叫随到,他的足迹遍布全村每个角落……
  为更好地服务村民,高双乐从对电脑的不甚精通到现在可以独立完成居民健康档案、慢病随访等内容的新建和录入工作。他所在的卫生室,2016年被阳郭医院评为先进卫生室,2020年被渭南市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卫生室。
  一个人,30年,从风华正茂到天命之年,高双乐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个的平凡村庄。他走过的每一条路印证着他的初心,他帮助的每一名群众都记住了他的身影。他秉医者仁心、怀初心使命,无愧于老百姓健康的第一道守门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