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抓实“减负提质” 守牢教育初心
■ 黄敏
这个假期,最热门的话题除了体育赛事,当属“双减”政策的落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涉及机构资格审批、上市融资、超前超纲教学、教育收费、课后服务等诸多方面,内容全面详尽,覆盖义务教育全过程,可以说真正抓住了学生减负的“牛鼻子”。
近年来,国人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了家长的共识。在此情况下,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机构蓬勃发展,有的甚至异化成升学竞争教育,迫使家长带着孩子拼命奔跑,既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也影响学校教育秩序。
长期以来,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从未间断,各级教育部门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此次“双减”力度空前,彰显了教育部门依法规范校外培训,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的严肃态度和决心。而落实“双减”,并非单纯的“减法”,实则是对“教育提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减负提质”,客观“刚需”不容忽视。一直以来,校外培训的虚火之所以难以降下来,根本原因在于客观存在的“刚需”不断增大。在中考和高考两座大山面前,家长的焦虑、学生的压力、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从未有过的就业选择,都在无形中刺激并放大刚性需求。在义务教育短视化、功利化问题仍然存在的现状下,家长和学生将目光伸向校外在所难免。可以说,“双减”能否落实到位、掷地有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对“刚需”的满足。
“减负提质”,学校主阵地作用要突出。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还是依靠学校教育获取知识、增强本领。但在现实中,学校班级人数多,而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差异,课堂教学显然无法兼顾到每个人。同时,虽然学校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但不乏“撒胡椒面式”,在教学上点到为止,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潜力挖掘。“减负”不是减轻学校的工作负担,更不是减少学生的学习机会,而是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以及课后服务保障,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喝足”。
“减负提质”,服务质量要跟上。推行“双减”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多元健康成长上,因此,在“减负”的同时,中小学必须加快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满足转变,在保证教育教学的同时,培养和组织多元人才队伍,构建“轻负高质”的活力教育立体网,让学生“轻装”上阵,快乐成长,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落实“双减”也不能一蹴而就,只有系统治理,协同发力,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高质量推进。
这个假期,最热门的话题除了体育赛事,当属“双减”政策的落地。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涉及机构资格审批、上市融资、超前超纲教学、教育收费、课后服务等诸多方面,内容全面详尽,覆盖义务教育全过程,可以说真正抓住了学生减负的“牛鼻子”。
近年来,国人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了家长的共识。在此情况下,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机构蓬勃发展,有的甚至异化成升学竞争教育,迫使家长带着孩子拼命奔跑,既违背青少年成长规律,也影响学校教育秩序。
长期以来,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从未间断,各级教育部门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此次“双减”力度空前,彰显了教育部门依法规范校外培训,切实为中小学生减负的严肃态度和决心。而落实“双减”,并非单纯的“减法”,实则是对“教育提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减负提质”,客观“刚需”不容忽视。一直以来,校外培训的虚火之所以难以降下来,根本原因在于客观存在的“刚需”不断增大。在中考和高考两座大山面前,家长的焦虑、学生的压力、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从未有过的就业选择,都在无形中刺激并放大刚性需求。在义务教育短视化、功利化问题仍然存在的现状下,家长和学生将目光伸向校外在所难免。可以说,“双减”能否落实到位、掷地有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对“刚需”的满足。
“减负提质”,学校主阵地作用要突出。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还是依靠学校教育获取知识、增强本领。但在现实中,学校班级人数多,而学生之间又存在着差异,课堂教学显然无法兼顾到每个人。同时,虽然学校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但不乏“撒胡椒面式”,在教学上点到为止,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潜力挖掘。“减负”不是减轻学校的工作负担,更不是减少学生的学习机会,而是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以及课后服务保障,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喝足”。
“减负提质”,服务质量要跟上。推行“双减”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多元健康成长上,因此,在“减负”的同时,中小学必须加快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满足转变,在保证教育教学的同时,培养和组织多元人才队伍,构建“轻负高质”的活力教育立体网,让学生“轻装”上阵,快乐成长,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落实“双减”也不能一蹴而就,只有系统治理,协同发力,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高质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