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力行办实事 服务解难题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杨才文 文/图
8月9日,记者从省联社了解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农合机构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学习党史与推动工作、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聚焦群众关心关注、职工期盼期望的焦点难点问题,走基层、察实情、出实招,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职工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入走访调研 倾听基层呼声
省联社党委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位部署推动,及时印发《“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15项具体举措,确保实践活动顺利推进。各审计中心、县级机构对标总体部署迅速落实,提出结合自身实际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具体方案。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全省农合机构各级党组织坚持调研为先,将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广泛倾听和收集意见建议,准确了解职工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
省联社党委班子成员带领分管部门,分两批前往全省9市16家农合机构开展工作调研9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5份,针对发现问题专题研究,制定解决措施。各级农合机构围绕中心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明确重点调研课题,深入基层网点、村组社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交谈,深入查找制约改革发展难题和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建立办实事清单,定责任、明时限。
据统计,全省农合机构累计开展调查研究1159次,走访慰问788次,梳理“急难愁盼”问题1419个,制定解决措施1471条,建立办实事清单2587条,为办实事活动深入开展提供了精准的第一手资料。
聚焦主责主业 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
全省农合机构坚持“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项目规划,加大金融供给,优化金融服务,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输血造血。
省联社制定印发《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关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2021-2025年)(试行)》,全力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出台《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各县(区)设立首贷金融服务中心,提出9项35条工作措施,逐县(区)研发“一县一业”首位产业和农业特色产业专属信贷产品,全面满足县域首位产业、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及重点项目信贷资金需求。
县级机构深入开展“万名党员进万村,百家行社助万企”活动,常态化送金融知识、金融政策、金融服务下乡入企,在三秦大地展开了火热的金融服务实践。各机构还积极组织党员职工深入辖区开展金融知识宣讲、反假币和防电信诈骗宣传、农户建档评级授信、电子银行业务拓展等金融服务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收缴养老保险,将金融活水送到村民群众家门口。
此外,爱心助学、关爱老人、结对帮扶、共驻共建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也在各级农合机构中广泛开展,受到三秦百姓和地方政府一致好评,陕西信合的爱心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关爱基层职工 让“幸福信合”成色更足
各级农合机构坚持“员工利益无小事”,大力实施职工关爱行动,加大基层“五小”设施等基础建设投入,及时更换修缮空调、热水器等设备,全面完成336个网点旱厕改造任务,积极改善网点工作生活条件。为了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各机构围绕“信合党旗红”主题,深入开展“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引导党员职工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勇争先。
为持续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省联社印发《关于进一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做好2021年基层减负工作的通知》,从加强思想教育、严控文山会海、改进调查研究和完善督查、巡查、审计、条线检查方式方法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通过在移动办公系统“基层之声”栏目回应员工关切,工作效能和服务基层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为激发广大员工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工作热情,省联社还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行社员工岗位轮换工作的通知》,对加大城乡轮岗交流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对于长期在基层偏远网点工作的员工,要求县级机构建立台账、制定轮岗计划,逐步调入城区工作。目前,县级机构梳理上报的363个偏远网点678名应轮岗员工,轮岗比例已超过60%。
一系列立足实际、真情服务的务实举措,让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变化和实效,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截至7月底,全省农合机构已办成实事2103件,其中金融服务类981件、收益人数201万人,便民利民类614件,关爱职工类298件,减负增效类21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