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违天意”保生产 促农业安全
我省精准气象服务已成乡村振兴的“得力干将”
    神木市气象局移动作业点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火箭弹上弹工作。

    位于岐山县益店镇宋村的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

    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调试无人机设备。记者 杨杰 摄

    千阳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果园中进行气象知识宣传。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霜冻、冰雹、暴雨……今年,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作物生长面临严峻考验。农业靠天吃饭,天意是否可“违”?在蒲城县荆姚镇孟郊村村民刘军东看来,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在农业生产的哪一个关键环节,刘军东都会按照气象部门提供的农事指导,及时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而这,也是他的20多亩庄稼能够丰产丰收的“秘诀”所在。
  近年来,随着我省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精准气象服务的触角延伸得越来越广,广大农民像刘军东一样逐渐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宿命,切实感受到了接“地气”和接“天气”带来的实惠。精准气象服务已然化身为乡村振兴的“得力干将”,持续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1 气象专报在手 农民种地无忧
  7月29日上午,刘军东正在玉米地除草,地头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凑近一看,他们手里拿着一些新鲜“玩意儿”,正在边商量边比划。
  确定田块范围、设置飞行高度、调试成像比例……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一架银白色的无人机冲向湛蓝的天空,在玉米地上空来回飞行。“无人机监测主要是对农作物出苗状况、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现场监测,通过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对农业生产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看着刘军东满脸好奇,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正研级高工李美荣笑着答疑解惑。
  刘军东从讲解中得知,村上这片玉米地是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的观测点,自己平时看到的气象服务专报,就是专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以及人工观测三种手段相结合所采集到的数据制作出来的。这些根据所在区域气候情况“有的放矢”的气象服务产品让刘军东直呼“太有用了。”
  “过去我们靠天吃饭,现在不同了,一有暴雨、降温等天气,气象部门会提前发来通知,从种到收该干啥每一步心里都明明白白。有了精准的气象预报和及时的农事指导,种地也就能应对‘老天爷的脸色’了。”劳作了一上午的刘军东笑着说。
  从5月28日至6月25日,历时29天,制作发布《气象服务专报》3期、《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月刊》2期、《全省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9期……这只是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每年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在每一个关键农时及重要天气过程和灾害天气过程中,该中心都会推出相应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及决策服务材料,为农民开展农事活动提供精准指导。
  2 气象专员在线 信息传递不愁
  礼泉县叱干镇有个闻名全县的“土专家”叫相宇波,他不光懂气象也懂农业。苹果花期冻害该咋预防、物候观测怎样开展、土壤墒情如何判别……说起这些,相宇波头头是道。
  2004年,相宇波与气象结缘,他的苹果园被确定为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的观测园,本就对气象感兴趣的相宇波,每逢工作人员来园调查时,他都会虚心请教。遇到技术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会拍照发给专家,请他们在线“把脉开方”。不仅如此,专家还会通过省上的苹果遥感观测平台,随时查看各苹果主产区的气候条件、灾害性天气等级预测等信息,从而提出相应的指导措施。
  “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草种进行果园生草,从而预防苹果花期霜冻,这个技术就是专家教的。”相宇波称,苹果树最怕的就是花期霜冻,以前点火升温的笨办法虽然有效,但减产在所难免。而种草能够推迟花期,从而避开每年霜冻高峰期。因此,多年来他的果园很少受花期霜冻影响。
  掌握了气象规律,农业生产就会事半功倍。作为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的一名信息员,相宇波不仅会把接收到的气象预警信息和灾害防御知识扩散传播,还会把平时从专家那里取到的“经”毫无保留地给周边村民。有了好技术“傍身”,果农管理果园干劲十足,苹果品质和产量连年上升。
  这些年,相宇波在我省各大苹果主产区来回奔波,把从气象部门学到的“本领”到处推广。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会将当地农作物长势、旱情、虫情、土壤墒情等情况及时拍照上传,为气象部门开展农事指导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一手资料。
  目前,像相宇波这样的气象信息员,全省一共有19632名。他们常年扎根在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第一线,不仅拉起了细密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信息网,还把最新的信息和服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3 应急反应迅速 服务渗透基层
  入夏以来,榆林降水偏少,随着高温晴热天气持续,全市多地受旱严重,旱情形势十分严峻,对处于产量形成期的秋粮生产极为不利。
  8月1日,在榆林市榆阳区芹河镇酸梨海则村的一片大田里,处于花期的马铃薯由于长期缺水,叶面失去光泽,有些叶子开始泛黄、卷皱甚至干枯。村民党四海蹲在田垄边,望着干涸的地面不停地唉声叹气。
  “一个多月没下雨了,往下刨将近10厘米才能看到稍微带点湿气的土壤。再浇不上水,庄稼就彻底没收成了。”正说着,党四海的手机上来了一条气象部门的短信提醒:近期天气干旱,建议对受旱作物采取灌水、喷水降温或遮阳覆盖等措施,减轻高温不利影响。气象部门将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得知气象部门将开展人工增雨的消息,老党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了。
  旱情发生以来,榆林市气象部门迅速启动干旱三级应急响应,全面开展抗旱保墒增雨作业。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市县气象部门力求抓住每次有效降水过程,车载火箭和人员随时处于作业准备就绪状态。8月2日至3日,榆林市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中心在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等地实施了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高炮210发,火箭弹124枚,取得了显著的增雨效果。
  “霜冻发生前,气象部门提前通知,我们随即采取了必要的防御措施,苹果才没有因灾害性天气而减产。”回忆起4月的霜冻情况,宝鸡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仙林感慨万千。
  每一次极端天气过程发生前,各级气象部门都会全力投入到灾害预警和防御中。今年4月16日,千阳县发布霜冻蓝色预警,县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迅速深入苹果种植一线,开展“防霜冻、保生产”活动,提供实时动态跟踪服务,协助种植大户防御霜冻灾害预警。
  苹果遥感监测平台、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平台、农田小气候站及实景监测系统……在我省广袤农村,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正在持续发力,分作物品种、分生育期,集监测、预报、风险预警、评估为一体的全程农业气象服务延伸到了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