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巧念“药材经” 铺就“富民路”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张禄 邓海洋
  7月30日,平利县城关镇沙河村的田野里人头攒动,耕地、起垄、覆膜、栽植……十几名村民正在忙碌着。
  “咱们县又被称为巴山药乡,要是种植中药材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村民姜华和村干部围坐在一起高兴地讨论着。
  在沙河村发展产业中,姜华了解到中药材产业被平利县确定为五大扶贫特色产业之一,种植前景广阔。他主动咨询相关政策,又到旬阳县实地调研。在他的带动下,一些村民改变了过去种植传统作物的单一模式,开始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沙河村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黄姜500余亩,组织农户10余家种植白芨、黄芨等中药材,带动周边60余人就近就业。
  “以前种苞谷、土豆,挣不了什么钱。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可以拿到土地流转费用和参与合作社年底分红,还可以到基地务工,一天能挣120元左右。多重的收益,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罗华琦开心地说。
  沙河村依靠种植中药材拓宽增收渠道只是城关镇大力发展中药材的一个缩影。城关镇长沙铺村近两年已建成1600亩中药材,主要品种有赤芍、白芍及管仲,响当河村规划发展面积1500亩,主要品种有药桃、药杏、青风藤……
  近年来,城关镇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将中药材生产与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康养建设相结合,推动构建中药材生产、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镇上将加快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试验示范基地,确保中药材产业发展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推动平利中药材产业实现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城关镇党委书记王贤君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