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用心办实群众事 用情守护“钱袋子”
——勉县联社成功为客户挽回22.5万元经济损失小记
    客户向经办柜员苗轲(左)和刘勉(右)送来锦旗。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梁湘君 文/图
  7月28日,勉县联社成功劝阻一起电信诈骗,为客户挽回了22.5万元经济损失。
  当日16时10分左右,客户李某来到勉县联社杨家坝分社要求跨行转账21.5万元到上海某文化传媒公司的账户中,并备注为电影投资款。经办员工苗轲回想起该客户早上曾在营业厅打电话借钱,出于职业敏感,他以电影为话题与客户聊天,借机询问款项用途。但是李某却闪烁其词,不愿回应。这进一步加重了苗珂的担心,也引起了营业室内另一名柜员刘勉的关注。
  面对客户的坚持,苗轲和刘勉一边继续有意延长业务办理时间,一边向联社主任进行汇报。联社领导高度重视,判断该客户疑似遭遇电信诈骗,随即向客户播放了关于以投资电影项目为饵的诈骗新闻。
  看到新闻中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李某有所松动,称是“朋友”通过关系拿到的影视投资项目,对方以向社会出售票房收益权来筹资,并承诺转让给他十万分之五的票房收益权。
  李某认为这是难得的致富机会,坚持继续汇款。面对这种情况,柜员们及时转换思路,从资金来源入手进行劝导。听到工作人员不再是阻止他,而是替他着想,李某慢慢冷静下来,最终意识到自己确实遇到了电信诈骗,终止了汇款。
  谁知,下班之际李某去而又返。原来,此前李某已给对方汇去1万元定金,希望联社员工能协助其要回定金。现场工作人员同李某进一步了解后,通过李某的电话又和对方公司进行多轮沟通并录音取证,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对方最终将定金退还给了客户。
  如今,随着反诈手段的提升和全民反诈意识的提高,电信诈骗逐渐伸向了边缘山区、伸向了留守人员等对诈骗警惕性不高的人群。作为扎根“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的地方金融机构,勉县联社积极为当地群众办实事,扎实承担起县域普惠金融知识的重要责任,全力、全面、全员强化业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以联社为面、网点为线、员工为点全面构建起保护老百姓“钱袋子”的金融防护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