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宝鸡市凤翔区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纪实
    田间培训现场。(资料图)

    在短视频营销培训课堂,村民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直播。(资料图)

    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合影。(资料图)

    凤翔果业电子商务培训合影。(资料图)

  芮扬 边浩
  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宝鸡市凤翔区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效能,着力构筑乡土人才新高地,一大批田园英才“凤还巢”式返乡归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模式 破解高素质农民培育难题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这是凤翔区农业农村人达成的共识。
  近年来,凤翔区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农业专家大院、科技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补充的“五位一体”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采用固定、流动、空中和田间四大课堂,实现了职业农民的继续教育,使职业农民离校不离训,长期保持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水准。
  此外,该区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范培训程序,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制订了《凤翔县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意见》《凤翔县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有计划地遴选基础好、有潜力的对象进行培育,确保培育工作顺利开展、高效推进;制定了“职业农民培育流程,使培育工作规范运行,有序推进;采用“固定课堂定期授课+流动课堂送教下乡+田间课堂现场示范+空中课堂远程教学”的“4+模式”,对每年确定的培育对象进行600课时的公共理论、专业基础、能力拓展、实践操作培训;建立了凤翔新型职业农民网、凤翔职业农民微信公众平台和在线学习App,实现了学习培训全天候、无漏洞;通过百名农技干部下基层,“一对一”联系农户,“点对点”指导园区,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农业实用技术,实现了农业技术干部齐发力,结对包联到户全覆盖,现代农民技能大提升。
  截至目前,凤翔区累计培训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16.7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7.2万人次,已有1685人取得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扭住关键 释放职业农民培育新动能
  农民发明家马志刚原是凤翔区一家企业的机修工,下岗后一直从事农机维修工作。成为一名职业农民后,2015年,他组织成立了凤翔县(现凤翔区)城关农机专业合作社。多年来,他勤于动脑、潜心研究、勇于创新,研发出了集捡拾、粉碎、包装三项功能为一体的小麦秸秆捡拾粉碎包装一体机。该机粉碎的小麦秸秆可直接作为牛羊饲料及食用菌种植的基料,还可作为加工生物碳的主要原料,与常见的捡拾打捆机相比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2017年12月该项发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在政策的支持下,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女大学生张凌云从回乡创业当起猪倌,到现在年出栏商品猪超过1万头,生产蔬果900余吨,生产有机肥1万余吨、沼气20.6万立方米,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成为带动88户贫困群众400余户农户致富的全国“十佳农民”。
  近年来,凤翔区按照“产业导向抓队伍,帮扶指导抓提升、政策扶持抓发展、宣传引导抓典型”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最大程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区上出台了《凤翔县职业农民扶持办法》《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以“3+X”工程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整合农机、种子、畜牧、果业等资源优势,从项目、资金、措施等多方面对示范带动能力强、科技引领作用显著的职业农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加速发展。
  目前,全区职业农民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4家、家庭农场87家。职业农民在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王雨嘉、董少峰、彭亚明等6名高素质农民成功入选成为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用好“新农具” 拓宽农民致富路径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红经济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凤翔区紧盯发展趋势,将网红培养、短视频直播带货纳入职业农民的培训范围。
  “黄桃哪家好?凤翔‘果然嘹’!”2020年,在疫情影响之下,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滞销情况,而位于凤翔区南指挥镇西村的宝鸡渭源果业合作社生产的“果然嘹”牌系列黄桃却很热销。
  “今年和去年一样,所有桃子全部在网上销售了。”7月27日,渭源果业合作社负责人毕春社高兴地说。
  毕春社的桃子在网上热销是凤翔区拓展“五位一体”模式培训的一个成功范例。为了让农民用好“新农具”,凤翔区组织电商领域的专家教授深入渭源果业合作社、悠颜玫瑰农庄、丰硕养殖专业合作社、凤翔京丰果业种植农场等15家企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现场辅导网络营销知识和短视频制作,开展直播带货。举办短视频营销培训班30多期,培训1.3万人。
  经过培训,职业农民普遍掌握了短视频拍摄技巧,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通了账号,开办了网店,取得了效益。凤翔苹果、虢王红薯、亚利面皮、谢大婶锅盔等农特产品纷纷搭上了电商快车,快速做大了市场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注册电商企业及个体75户、淘宝店1000多家、微店200多家,2020年实现网络销售农特产品1.6亿元。
  据了解,凤翔区“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模式的大力推广,为凤翔培育出了一支“讲政治、有担当、爱农业、能奉献、叫得响”的职业农民队伍,为凤翔人才振兴和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凤翔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在“五位一体”职业农民“凤翔模式”的培育下,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