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亲历军民鱼水情深
王峰
十多年过去了,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与死神赛跑的身影,灾区军民鱼水情深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汶川地震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文县遭受重创。该县碧口镇与四川省青川县仅一山之隔,灾情更为严重一些。2008年5月13日,我所在的部队接到赴该地执行救灾任务的命令。一路上,我们克服了山高路窄、坡大弯急、余震频发、道路不通、险情不断等重重困难,边打通道路边机动开进,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地域。
我清楚地记得,途经文县县城时,看到一辆辆军车穿城而过,惊魂未定、急切盼望救援的人们喜极而泣……人民子弟兵的到来给群众带来了希望,极大地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到达碧口镇时已是深夜,我们在当地政府的指引下借着月光赶快开展宿营,不久后,周围就陆续多了许多手电筒为我们照亮,极大地缩短了宿营时间。原来,好多村民以这种简单的照明方式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欢迎。
抗震救灾期间,我们严格遵循“解困不添困、帮难不添难”的原则,做好每一项救灾工作。当战备给养消耗殆尽,正欲申请后方供应之时,当地政府为官兵送来了蔬菜,在委婉谢绝无果的情况下,我们收下了少量蔬菜。我清楚,这些蔬菜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
那段时间,我们兵分几路展开搜救。离青川县20多公里的范坝乡,因道路阻塞,一度成为“孤岛”。我们的救援小分队携带食物和药品,沿着陡峭的山路向范坝乡开进。经过一整天的艰难行军,终于到达与外界隔离80多个小时的范坝乡。困境中的群众看到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几位老人拉着官兵的手动情地说:“我们的房子倒了,粮食被埋了,你们一来,我们有希望了!”
记得在中庙乡清理危房时,看到几个学生坐在废墟上看书。当得知他们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时,我们安排了90多名战士睡运输车,挤出8顶帐篷办起灾区第一所“帐篷学校”。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又陆续在12个乡村办起了9所“帐篷学校”,帮助2600余名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开学后,我们不但给孩子们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为他们检查身体,进行心理疏导。
还记得部队回撤的那天,灾区群众自发在沿途排起长队送别我们。“向最可爱的子弟兵致敬”“解放军,真舍不得你们走”“待到家乡建好时,请您来做客!”“子弟兵是老百姓心中最可靠的防震棚”等标语、横幅挂满大街小巷。“向解放军学习”“解放军同志辛苦了”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车辆启动的那一刻,乡亲们把一篮篮煮熟的玉米、土豆、鸡蛋往官兵的怀里送,官兵不肯收,乡亲们硬往车上放、往怀里塞。
我从乡亲们依依不舍的眼神中,读懂了许多。挥手、敬礼、鼓掌、呼喊不断,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深厚情感。亲历抗震救灾,我更加坚信“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的道理。十多年过去了,这个认识不曾消失、不曾模糊,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深刻。
十多年过去了,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与死神赛跑的身影,灾区军民鱼水情深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汶川地震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的文县遭受重创。该县碧口镇与四川省青川县仅一山之隔,灾情更为严重一些。2008年5月13日,我所在的部队接到赴该地执行救灾任务的命令。一路上,我们克服了山高路窄、坡大弯急、余震频发、道路不通、险情不断等重重困难,边打通道路边机动开进,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地域。
我清楚地记得,途经文县县城时,看到一辆辆军车穿城而过,惊魂未定、急切盼望救援的人们喜极而泣……人民子弟兵的到来给群众带来了希望,极大地增强了战胜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到达碧口镇时已是深夜,我们在当地政府的指引下借着月光赶快开展宿营,不久后,周围就陆续多了许多手电筒为我们照亮,极大地缩短了宿营时间。原来,好多村民以这种简单的照明方式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欢迎。
抗震救灾期间,我们严格遵循“解困不添困、帮难不添难”的原则,做好每一项救灾工作。当战备给养消耗殆尽,正欲申请后方供应之时,当地政府为官兵送来了蔬菜,在委婉谢绝无果的情况下,我们收下了少量蔬菜。我清楚,这些蔬菜在当时是弥足珍贵的……
那段时间,我们兵分几路展开搜救。离青川县20多公里的范坝乡,因道路阻塞,一度成为“孤岛”。我们的救援小分队携带食物和药品,沿着陡峭的山路向范坝乡开进。经过一整天的艰难行军,终于到达与外界隔离80多个小时的范坝乡。困境中的群众看到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几位老人拉着官兵的手动情地说:“我们的房子倒了,粮食被埋了,你们一来,我们有希望了!”
记得在中庙乡清理危房时,看到几个学生坐在废墟上看书。当得知他们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时,我们安排了90多名战士睡运输车,挤出8顶帐篷办起灾区第一所“帐篷学校”。在上级的支持下,我们又陆续在12个乡村办起了9所“帐篷学校”,帮助2600余名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开学后,我们不但给孩子们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为他们检查身体,进行心理疏导。
还记得部队回撤的那天,灾区群众自发在沿途排起长队送别我们。“向最可爱的子弟兵致敬”“解放军,真舍不得你们走”“待到家乡建好时,请您来做客!”“子弟兵是老百姓心中最可靠的防震棚”等标语、横幅挂满大街小巷。“向解放军学习”“解放军同志辛苦了”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车辆启动的那一刻,乡亲们把一篮篮煮熟的玉米、土豆、鸡蛋往官兵的怀里送,官兵不肯收,乡亲们硬往车上放、往怀里塞。
我从乡亲们依依不舍的眼神中,读懂了许多。挥手、敬礼、鼓掌、呼喊不断,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深厚情感。亲历抗震救灾,我更加坚信“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的道理。十多年过去了,这个认识不曾消失、不曾模糊,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