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汉中“母亲库” 水润稻米香
    航拍镜头下的石门水库一角。 记者 邵林喜 摄

    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邱存元介绍水库情况。 刘成 摄

    勉县老道寺镇杨寨村村民汤建正查看水稻长势。 记者 胡小宁 摄

    石门水库灌区丰收场景。 (资料图)

  本报记者 胡小宁
  汉中石门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0.2万亩,是我省最大的水稻灌区,也是汉中市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母亲库”。
  1 “母亲库”孕育陕西最大水稻灌区
  7月8日上午,在勉县老道寺镇杨寨村田地里,汩汩溪流随处可见,白鹭等水鸟正在稻田觅食。看到有人过来,它们并不惊慌,反而静静地伸长脖颈好奇打量着近在咫尺的人群,与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相映成趣。
  此刻,年近六旬的村民汤建正在自家的水稻地旁查看,并不时蹲下身来将水稻地里的一些小草拔掉:“你看,我家地旁边就是水渠,管理片上的人员根据田间秧苗需水要求,随时安排将渠水送到田间,一年四季从来不为浇地发愁。我家在这里有3亩多水稻地,过去用水条件差,粮食亩产量一直保持在800~900余斤提不上去。最近这几年,水稻亩产量能达到1200~1300余斤。管理站真正为我们农民办好事、办实事,我们种地也更有积极性了。”
  对于灌区发展为村民带来的好光景,石门水库管理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徐培军认为,这一切,都是汉中石门水库灌区在依托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为群众所带来的好前景。“石门水库灌区气候温和,土壤及水、肥条件优越,主要粮油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灌区现有耕地面积约占汉中市耕地面积的1/9,年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4。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我们积极创新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为实现灌区粮食连年丰收、稳产高产贡献力量。”徐培军说。
  2 信息化管理让“红苕坡”变为“米粮川”
  在汉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红苕坡上插老秧,供不上水喝拌汤。”而时至今日,当地村民口中所说的“红苕坡”早已经成了水清田绿的“米粮川”。
  7月8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汉台区河东店镇邹马村,这里正是汉中市石门水库南干一支渠灌区。
  沿渠区域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稻田,看着眼前的良田美景,汉中石门水库管理局农业供水科科长夏杰宏感慨万千:“石门灌区在未建成前,灌区东、西干渠范围作物种植主要以红苕、玉米为主。那时候没有灌溉设施,只能靠天吃饭。石门水库建成后,灌区逐步形成了以水稻为主,油菜、小麦为辅的种植格局。在我看来,汉中石门灌区近年来较为显著的成效就是首先自筹资金实施了南干一支渠现代化灌区改造试点,实现了斗闸门远程控制、水位自动测报、数据实时传输,迅速、及时、准确调配渠道供水,满足了农作物生长需水要求;其次,研发了灌区工程智慧巡查系统及灌区智慧缴费平台系统,既促进工程管护保运行,又使广大用水户缴纳水费更加快捷、高效。”
  3 “智慧巡查App”为水价改革铺路搭桥
  夏杰宏所说的灌区工程智慧巡查系统,正是在汉中石门灌区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智慧巡查App”系统,该系统也是汉中灌区信息化发展的典范。
  “自2020年7月至今,我站被选为灌区智慧巡查App试点站。依托与App数据智能化运行相结合,充分实现了工程巡查任务布置简洁化、巡查线路数据化、问题反馈直观化,为掌握灌区信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践依据,确保工程设施的良性运行。”石门水库管理局赤土岭管理站站长王鹏程介绍,“如今,灌区的农民再也不需要灌季上渠撵水了,也不需要投劳去清淤了,有放水员直接将水送到田间地头,国家补助资金承担渠道维修和清淤。农民负担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用水量及时保障了,灌区农户种粮积极性也提高了,群众对我们的工作和粮食的收成都非常满意。”
  在石门水库灌区,信息化的发展足迹清晰可见,节水增效所带来的巨大改变更是一目了然。
  4 渡槽改造实现节水增效
  沥水沟渡槽位于汉中市石门水库灌区汉台区河东店镇北侧的沥水沟口。在这里,年近六旬的灌区管护员阮发琴亲眼见证了沥水沟渡槽为灌区群众所带来的的发展变化。
  阮发琴在石门灌区东干渠工作4年了,她始终兢兢业业坚守在东干渠管护工作岗位上。“我一天天看着东干渠改造得越来越好,农民种庄稼的收成也越来越高。我作为一名灌区管护员感到很自豪,情愿一天24小时都在岗,灌区就是我的家。”阮发琴笑着说。
  据石门水库管理局工程计划科科长杨晓伟介绍,沥水沟旧渡槽建于1972年。如今的新渡槽建于2014年,是石门水库东干渠跨越沟谷的大型输水建筑物,也是最为重要的咽喉工程,灌溉汉台、城固两县(区)农田27万亩。“近年来,石门水库管理局一直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相继对灌区东干渠沥水沟渡槽等骨干控制性工程,灌区干、支渠输水困难渠段和险工段渠道实施改造。在抓好工程措施保障的同时,更重视灌区用水管理,推行‘浅—湿—干’法灌溉、采取‘斗口计量、定额管理’‘大流量短历时轮灌’方式、落实五级放水管理体系等措施,渠系水利用系数逐年提高。”杨晓伟说。
  从汉代的山河堰、民国时期的褒惠渠到今天的石门水库灌区,石门水库灌区经历了2200多年的历史,灌区群众的“水润稻米香”田园梦想也已经悄悄变成了现实。
  作为我省最大的水稻灌区和汉中市最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邱存元深感任重道远,但也因此信念更坚。他说:“石门水库管理局始终坚持将农业灌溉、防汛、抗旱作为主业。在确保农业灌溉、粮食生产、粮食丰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灌区管理方式,示范引领推进,持续发展旅游、环保、建筑安装这些三产企业,为我们的主业提供经济保障和技术支撑,使灌区建设更加趋于完善。如今,我们已基本形成了水利、旅游、环保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能够更好地为粮食安全作贡献,也加快了灌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建设步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