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兴修水利惠民生 规范管理树标杆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是国家大型灌区,也是我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设备最新的电力提灌工程,灌区共建抽水站28座。
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3.7万亩,惠泽渭北旱塬合阳、大荔、澄城、蒲城4县12镇41.7万人。
工程自1979年投运以来,平均年农业灌溉引水量1.1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3035万亩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
这是秦东大地浓墨重彩的一篇抗旱华章,13万民工历经1500多个日夜,终于修成了一条堪称典范的“人工天河”;这是渭北旱塬耀眼夺目的一颗“水利明珠”,40多万人挥别过去迎来新生,昔日“旱腰带”变得水美田肥物阜民丰。东雷抽黄工程,历经42年风雨沧桑至今仍被中外水利专家所称赞。从高空俯瞰,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灌排水系纵横交错,就像一条条舞动的长龙一样,持续滋养着渭北百万亩良田。
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富。在全力以赴保障农田灌溉的同时,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坚持把制度落实贯穿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全过程,以节水、生态、人文、智慧“四个灌区”建设的探索实践,谱写了一曲旱塬胜似小江南的丰收赞歌。
1 高效节水“灌”出丰收新景
在渭北一带农村,庄稼浇不上水、种啥啥不收的年代,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上“油和面的日子。”曾经,合阳县黑池镇东洼村村民马红桃日夜期盼着这一天。如今,她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几年家里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马红桃和老伴种了60多亩地,一年两料庄稼纯收入十几万元。
7月6日,见到马红桃时,她正和种粮大户车峰在灌区七支二斗的水渠边等着接水。“大姐,听说你那3亩小麦今年平均亩产1500多斤,有啥秘诀,给咱传授一下。”听了车峰的话,马红桃连连摆手,“这3亩地我种的是新品种,又按照灌区的节水灌溉技术把畦子改短改窄了,加上水来得及时,肥料也能跟上,这才有了好收成。”
今年车峰的400亩小麦亩产均超过600公斤,毛收入50多万元。车峰把这归结为两点,“一是水有保障,只要申请就能及时用上。二是灌溉设施好,新修的混凝土渠道直接通到田间地头,既省水又方便。”
粮食丰产了,群众增收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油和面的日子”。而这一切,除了灌区的水利支持外,节水灌溉方式也功不可没。马红桃和车峰说的小畦灌溉,就是灌区推广的“三改两全”节水灌溉方式之一,即大畦改小畦、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田间设施和路边埂齐全。
“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科学用水、定额灌水、合理灌溉,既节约了用水指标,又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焕新称,近年来灌区始终把节水优先落实于行,深化细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分类水价与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以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并通过完善计量设施、开展“农水结合”、推广“三改两全”等措施,灌区亩均浇地用水下降10立方米左右,年节水可达1200立方米。
2 生态人文绘就和谐画卷
紧邻黄河,闸站合一。走进东雷一级泵站,只见滔滔河水汹涌奔流,与河水一栏之隔的泵站宏伟矗立,几台水泵机组正加足马力护水上塬。
沿着东雷输水干渠一路向南,只见泵站分布有序,渠道水清岸绿,设施彰显人文。灌区建筑风格整齐划一,干渠两岸绿树成荫,湿地相连,昔日渭北旱塬早已变身“北国江南”。这既是灌区粮食连年丰收的真实写照,更是灌区生态与人文建设的生动缩影。
一直以来,让黄河水变清是东雷抽黄人最大的心愿。近年来,灌区遵循水利工程既要服务民生,也要促进和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生态灌区风光带。
在东雷二级站附近,通过对报废的沉沙池及盐碱滩进行清淤改造而建成的清水上塬工程,提高了各级渠道的输水能力与渠道水利用系数,把每立方米水的含沙量平均由3.6公斤减少为0.3公斤,大大缩短了灌溉周期。同时也使灌区从为农业灌溉服务转向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城市生态用水、工业用水的多元化服务。
“我们以干渠工程绿化、美化为重点,在灌区打造百里风景长廊。对流经居民聚集区的渠道进行环境大整治,对穿越村镇的总干渠,安装绿色防护网,并在黄河滩地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和湿地修复,生态灌区建设取得显著效果。”李焕新说。
一泓清水上塬来,生态人文美乡村。如今的东雷抽黄灌区,从管理到运行,从建设到供水,处处写意绿色。目前,灌区正在筹建东雷抽黄工程建设纪念馆,全面展示灌区发展的艰辛历程,同时大力开展亲水、护水、惜水等水利工程教育,促进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描绘出灌区人水和谐的动人画卷。
3 智慧赋能驱动发展引擎
7月6日下午,新民二级站,机房总值班长李文武正和徒弟韩洋更换磨损的设备出水阀。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工人们在厂房里紧张有序地作业。
“每个灌季前后,我们都会对设备进行检修,确保所有设备状态良好,随时能够投入灌溉。”在李文武的心中,徒弟韩洋有头脑、思路活、上手快,对新技术也能运用自如,是灌区发展的高素质后备力量。
师徒结对传帮带,带来新力量,带出新气象。通过常态化开展“师徒结对”“双师授徒”等工作,持续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正是东雷抽黄“智慧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各项管理持续健康运行,灌区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低空遥感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全面推广设备二维码管理系统,建立水费收缴“一码支付”平台;稳步推进信息化中心及各分中心建设,并结合移动端App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充分运用先进的大数据采集、云端传输和实时响应处理手段,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科学保障。
在高明三级泵站管理调度分中心,占据了一侧墙面的显示屏上,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泵站位置、运行状态、实时水情数据等信息清晰呈现,一股现代化灌区的“智慧”气息扑面而来。
“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张覆盖全灌区所有泵站和渠道的通信专网,建设一个包括灌区所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信息科科长刘卫东告诉记者,灌区目前已有8个泵站接入信息化专网,为灌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
智慧灌区建设,改变了灌区的管理方式,加快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节水、生态、人文、智慧“四个灌区”建设持续推进,让东雷抽黄灌区跃入现代化发展快车道,一幅水更清、景更美、人更富的灌区新图景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