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乡情
我家有“谱”
  张宏

  记得七八岁时,我随父亲回商州房湾老家祭祖,第一次见到堂兄掌管的一件宝物——《张氏家谱》。那时,我只认得“张”和“家”字,而“氏”和“谱”两字还没学过。我翻看了几页蓝绸裱糊的家谱,全是在绵纸上竖写的毛笔字,厚厚的一大本。从那时起,《张氏家谱》便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再次触摸家谱,是1982年春节,长兄征得父亲同意,从房湾老家取回家谱研读,准备续修。我特别上心,跑前跑后,执刀裁纸,洗笔添墨,合绳订装,有时甚至帮了倒忙,还是不亦乐乎。这次修谱,长兄执笔,将不及弱冠之男丁入谱,还将族人生平简历记入,较之原谱算是两大变化。
  参与第二次修谱,是2015年春,还是长兄发起,我由挪椅搬凳跑堂子变成了寻亲问祖修谱的主力军。我们凭借家中保存的那件宝物——《五门之小二门谱》,寻根溯源,多方访查其余各门族人。当闻知银明村在修路中挖出张氏祠堂石碑时,我们立即赶往查明探究。经当地本族人介绍方知,张氏家谱已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焚毁无存,挖出的石碑是修建庙宇时的功德碑。这条线索断了,我们只好另寻其他门路,先后赴商州黑山、杨斜、闫村以及柞水、山阳、洛南、蓝田、高陵等地访查,历经一年零数月,寻找到了六支宗亲,约五百余户三千余人。随之把原来打算续修的家谱,变为通族谱,参与续修族谱的人也由我们兄弟二人增加到六代二十余人。
  寻亲和修谱,让我学到不少知识。家谱是与家族相关的重要典籍,也叫族谱、宗谱、谱牒、玉牒等,是以特殊形式记录家族的来源、迁徙、繁衍、生息、荣衰等全过程的特殊文献。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波涛之水,必有其源。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道是,“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先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由此足见家谱的价值和作用。每一部家谱,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录,更是整个国家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其发展演变、迁徙繁衍的见证。家谱作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人口学、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要资料,有着其他文献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家谱中的族规族训、家法家训、家风家范,可启示和训诫族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续修家谱,和亲睦族,缅怀先祖,心潮澎湃。这次修谱,我们有一重大发现,从又一谱中追溯到我们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后裔。我们新编的宋横渠张子商州支脉《张氏族谱》,历时两年,于2017年仲春完工,从公元1290年记述至2016年。
  我们不敢忘却,先祖载公归隐横渠,甘于清贫,著书立说,启人心智;不敢忘却,迁商始祖由蓝入商,披荆斩棘,开荒垦地,耕读传家;不敢忘却,老庄张氏八门先祖,用汗水和心血浇灌了商州这片深情的土地,养育了世代勤劳的张氏子孙,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每当翻开沉甸甸的族谱,一种神圣的责任就油然而生,这里有多少召唤,多少嘱托,多少希冀,多少责任!冬去春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分分秒秒,我辈丝毫不敢放松,不敢懈怠。责任使然,当有谱之人,做靠谱之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