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看夏”时光

胡自兴
入伏以来,火辣辣的太阳每天不知疲倦地东升西落,室外温度常常窜到三十七八摄氏度。想出去走走,却望“阳”兴叹。闲来无聊,我不由想起儿时的“看夏”。
“看夏”是陕南农村的一种礼俗,是继春节拜年互相走动后,亲朋好友间又一波相互问候和祝福的探访模式。那段时间,地里的红薯、玉米和豆类植物已经定了苗,坡上的二道草也薅过了。难得有近一个月的休闲时光,亲朋好友开始相互走动,一来释放夏收期间的劳累,二来传递亲情友情,联络感情。
过去,家家户户日子都不宽裕,但人们对“看夏”习俗相当重视,所带的礼物不分轻重贵贱,可以是烟茶、糖果、挂面、瓜菜等生活物资,还可以是西瓜、扇子、汗衫之类的解暑降温物品。亲朋相聚,一杯茶,几盅酒,聊家常,谈收成,道苦乐,话未来,融合了人际关系,拉近了亲情友情,其乐融融。
每年定下到外婆家“看夏”的日子,母亲便忙碌起来:先是盛上半斗成色好的麦子,反复淘洗、晒干,送到村里磨坊磨成精粉;取数十斤面粉做成挂面,切段后用红纸条扎成十多个小把,作为给外婆“看夏”的礼物之一;然后又打开柜锁,拿出珍藏多日的红糖、饼干、橘子粉等物品,凑成四色礼。一切准备停当后,选个凉爽的日子,母亲就拖儿带女,高高兴兴地去看外婆了。
“今早喜鹊叫得欢,我断定你们要来咧。你们看,腊肉都下锅了。”一见到我们,外婆喜笑颜开,念叨个不停。母女俩在灶间拉话,我们揣上外婆准备的瓜子、花生等吃食,跟着村里的伙伴们逮蚂蚱、捉迷藏、摘杏子,尽情地挥洒天真无邪的童趣……
几天后,吃完了外婆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美食,连门前歪脖子杏树上的鸡蛋杏也被悉数吃光,母亲这才牵着我们的手,依依不舍地告别外婆。
接下来,我们就天天盼望外婆来“回节”。不用说,外婆少不了给我们带好吃的。母亲也会一改平日里的“吝啬”,拿出用来换煤油、换盐巴、换铅笔的鸡蛋招待外婆。面子上说是待客,老人家常常只看不吃,炒鸡蛋、鸡蛋饼、蛋花汤都被我们馋猫样一扫而光。母亲偶尔批评我们不懂礼数,外婆摆摆手说,叫娃儿多吃点,正长身体哩。那段日子,我们吃得好、玩得好,还能听到外婆讲很多有趣的故事。以至于临分手时,外婆常常被我们拽着衣襟,三番五次挣脱不了……
岁月荏苒,时过境迁。后来,我外出求学,参加工作,在城里安家,看外婆的次数越来越少。每到燥热难耐的盛夏,我就想起外婆,想念童年乐趣无穷的“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