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涓涓泾惠渠 惠泽千万家
    泾惠渠首枢纽全景。王东宇 摄

    村民程朝正在玉米地里疏通引流。刘成 摄

    徐木抽水管理站站长徐保强正在讲解水价政策。 刘成 摄

    西郊水库一角。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杰
  泾惠渠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仲山,南临渭河,西起泾河,东至石川河西岸,灌溉着西安、咸阳、渭南3个市(区)6个县(市、区)48个乡镇,惠及120万人。
  作为一个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Ⅱ)型灌区,泾惠渠灌区水源工程有张家山、西郊、贺兰3座水库。灌溉渠系工程有干支渠31条、斗农渠5380条。泵站工程有徐木、西郊、楼底、贺兰4座提灌泵站。
  灌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辅,累计生产粮食260多亿公斤。灌区以占全省2.4%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5.8%的粮食,成为陕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被冠以“关中粮仓”之美称。
  1 脉承郑白 膏腴秦中
  农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灌溉又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自古以来,兴水利、除水害便是治国安邦之大计,而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的郑国渠,穿越历史时空,几经雕琢,化身泾惠渠,滋养着一方百姓。
  “‘引泾灌溉’始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继之于宋、元、明、清各代,展现了先人锲而不舍,治水兴利的聪明才智和英雄气概……”7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泾惠渠渠首的张家山水库,水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延龙站在碑林前,将历代引泾的历史娓娓道来。
  仲山巍巍冲霄汉,泾河滔滔润良田。据《史记》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供水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的建成使得干旱的关中平原一跃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也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之后,历代在郑国渠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直至1932年,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运用现代水利技术建成了泾惠渠。此后的几十年间,经过不断的升级改造,泾惠渠逐渐成为以灌溉抗旱为主,兼有防洪保安、水力发电、水利机械制造、水利工程建设、水产品养殖、城镇供水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水利工程。
  “泾惠渠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开创了中国现代水利的先河。灌区的粮食平均亩产已达780公斤,是全省平均亩产的2倍多,灌区每年还为国家提供1.2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也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灌溉管理处处长余军说。
  2 引水润田 滋养民心
  7月1日,骄阳似火,记者站在三原县大程镇毕家沟村惠家组的农田边,目之所及,一派繁忙。田间水流缓缓,玉米苗长势正旺,村民李振正拿着铁锹在田里疏通引流,田垄边插着的流动红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原来都是用井水浇地,人拉着水管一点一点浇,一亩地要花半天的工夫,浪费时间不说,成本还大。现在好了,水站把水直接抽到地头,20分钟就能浇1亩,成本只有30元,真好!”李振告诉记者。
  提及田边的流动红旗,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徐木抽水管理站站长徐保强说:“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灌溉用水都是来自徐木抽水管理站,这流动红旗是站上用来做水价宣传的,上面清楚地写着斗口流量、水量和水价等信息,谁家浇地就往地头一插,既能让群众了解水价,也能让大家安心用水。我们采用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就是为了让大伙儿用上‘明白水’‘放心水’。”
  徐木抽水管理站位于三原县大程镇等桥村,属于大I型抽水站,装机容量为7500千瓦,总扬程140米,所辖灌区包括三原县徐木乡,富平县城关镇、淡村镇,支渠总长度36千米,总设施灌溉面积达9.8万亩。
  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等原因,徐木抽水管理站供水灌溉采用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模式,村民需要浇地,就向协会申请,协会统计好数据统一上报,水站便会按时将水输送到田间地头。
  徐木抽水管理站自投入运行以来,灌溉引水工作年年创新,经改造后,年度引水量连续6年均突破千万立方米,2019年度达1900万立方米,创造了建站以来历史新高。“我们始终与灌区其他管理站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泵站效益,努力为灌区群众农业抗旱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徐保强说。
  3 渠成风景线 库成风景区
  炎炎夏日,行走在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西郊水库的堤坝上,两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不远处,水库管理处主任崔晓亮正在进行日常库区巡查。
  望着眼前的秀丽美景,崔晓亮陷入了回忆:“从前,这里几乎没有一棵树,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整个库区还是沙层土,土质比较疏松,一到下雨天,不仅岸坡容易出现垮塌,有时村民的田地还会出现裂缝,为了这个事,大家都没少遭罪。”
  库区建设,水土保持也是重中之重。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2012年,崔晓亮带人去杨凌、周至等地采购苗木,并于第二年建起了西郊水库苗木基地,专门用于库区绿化。“基地建设初期,因为条件有限,所有的树都是我们水库的职工一棵一棵栽下的,后来有了项目支持,我们栽种的规模扩大了,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崔晓亮说。
  在持续推进水保工作、努力建设生态灌区方面,西郊水库始终走在探索发展的前列。“今年4月,我们在购置苗木的同时还买了一批新土,将这片地的土质进行置换,试验栽种了这2000余棵竹子,现在正在精心管护,如果真的能够成活,那以后在库区就能看见大片的竹林了。”站在试验林里,崔晓亮欣喜不已。
  如今的西郊水库,烟波浩渺,水面如镜,垂柳依依,已成为清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西郊水库的生动实践只是泾惠渠灌区持续推进生态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不断加强灌区骨干工程岸线保护。截至目前,灌区累计栽植木本常绿乔木270千米,常绿木本丛生灌木105千米,绿化率达到可栽植条件渠道长度的75%以上。
  “一渠清水佑关中,生态库区建设意义非凡。我们坚持每年集中在灌区骨干工程范围内实施苗木绿化工作,现在已初步实现了‘渠成风景线、库成风景区’的目标任务,生态灌区建设初具规模。”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计划处处长白彦刚告诉记者。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