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秦农论语
一“麦”相承中的文化延续
  ■ 黄敏
  眼下,“三夏”农忙基本结束,夏粮又获丰收,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除此之外,夏粮收购、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开足马力、加快运转,推动粮食产业增产增效。重视粮食增产、力保粮食安全的背后是“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社会共识度越来越高,其本质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与延续。
  一“麦”相承,历久弥坚。确保小麦等粮食颗粒归仓,促进农民丰产增收,归根结底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往今来,粮食问题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民族兴衰的命脉所在。作为主食口粮和北方旱作农业主体,小麦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凝聚着民族智慧,也记录着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我们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农耕文化,把传统农业中先进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等与现代粮食生产相融合,才能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粮食安全的“基本盘”更牢更稳。
  种业创新,守好粮食“芯片”,就是守住粮食产业的文化根脉。所谓良种在手,丰收不愁。粮食安全的根本是粮食种业的安全,种业安全则取决于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小麦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一幅小麦育种的历史画卷。尤其是近百年来,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扎根在一片片试验田里,破解了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在不断创新实践中,培育出许多优质、高产的小麦新品系、新品种,让老百姓尝到了良种良法的甜头,真正实现了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靠中国种。
  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做好做活“耕地”这篇大文章,才能让土地文化在延续中彰显活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耕地,粮食无从谈起。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效能。
  农田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传统农耕靠天吃饭,耕地质量低、产出低。要提高粮食单产,增强粮食品质,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应用与推广。新形势下,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如此,才能突破制约粮食增产的技术瓶颈。同时,还要下大力气通过各种综合整治和提升工程涵养土地、培肥地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耕地可持续性生产和粮食增产,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广袤田畴落地生根,让农耕文化与时俱进、源远流长。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