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夏耕夏种农事忙





本报记者 黄河 王根平 姚远 文/图
玉米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面积的30%以上,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我省围绕“种、播、密、肥、水”五个关键技术环节,大力集成推广高产品种、硬茬直播、合理密植、分次施肥、科学灌水等关键技术措施,实现了各单项技术的均衡协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1 夏玉米高产播种是关键
咸阳市作为关中灌区农业大市,今年计划夏玉米抢种136万余亩,已经完成机播玉米135万亩。6月11日,记者前往泾阳、三原夏粮主产区,随处可见夏收夏种,不误农时的忙活景象。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武明安告诉记者,播种质量的好坏对产量影响很大,夏玉米要优质高产,播种要突出一个“早”字。小麦收获后,夏玉米要抢墒播种,这样可以延长夏玉米的有效生长期,充分利用水、肥、光、热资源。因为夏玉米生长期较短,后期籽粒的灌浆成熟受温度制约较大,要争取有效积温,就需要抢时早播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俗话说的“春争日、夏争时”。
夏播玉米要选用熟期适宜、耐密抗倒、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要选购和使用发芽率高、活力强、适宜单粒精量播种的优质种子,确保播后苗全、苗匀、苗壮。近年来,国审品种郑单958、浚单20等被主推为关中灌区新品种,深受广大农户喜爱。
“在机械化播种中,要配合施用玉米专用缓释肥,通过玉米深松施肥精量播种机完成条带深松、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单粒精量播种,简化栽培技术,既减少种子用量,又免去后期间苗、定苗、追肥等田间作业。”武明安说。
不同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要根据其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而定,一般亩保苗4500株以上;良玉99、陕单650等耐密品种应调整株行距,使种植密度增加到5300株以上。
在秸秆还田前提下以施氮肥为主,配合一定数量的磷肥和钾肥,并补施适量微肥。一般情况下亩施氮肥15公斤~17公斤、磷肥5公斤~8公斤、钾肥5公斤~8公斤。采用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方式,选用玉米专用缓控释配方肥。
武明安说:“播种时要足墒播种,玉米播后墒情差的地块要立即浇蒙头水,一定注意水量不要过大,否则容易造成烂籽。”
如夏玉米播种后降雨较多,土壤墒情好,在出苗前选用苗前除草剂地表喷雾,封杀杂草;如降雨较少,土壤墒情差,推荐茎叶除草。苗前、苗后喷施除草剂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操作,以防出现药害,并做到喷药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2 旱作玉米种植要科学
宜君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省渭北播种玉米山区大县,2014年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069.1公斤,刷新了我省旱地春玉米百亩高产纪录。
6月8日,记者来到宜君县旱作梯田地膜玉米种植地。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邦民在谈到玉米种植技术时如数家珍:“深松前实行秸秆还田灭茬,每亩地均匀撒施4公斤尿素,土壤碳氮比达20:1或30:1,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分解,达到灭茬效果,提高播种质量。”
杨邦民说,选用国家审定或陕西省审定的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春播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国标二级良种以上要求。同时,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微量元素配施的原则,实行平衡施肥,推广化肥减量,分期施肥,科学搭配,提高肥料利用率。要按照有机肥、化肥40%做底肥,70%在玉米12叶~14叶期进行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也可使用等量复合肥或者缓释肥,其中30公斤做底肥,10公斤做种肥。
在种植方式上采取40厘米+80厘米宽窄行种植,也可选用60厘米+60厘米等行距种植,应调试好相应播种机具,配套种植。密植种植每亩5000株~5500株。
杨邦民告诉记者,苗前除草时间应在播种后,选用玉米苗前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喷雾,土壤封闭后1周内减少田间作业。在玉米3叶~5叶期,根据田间杂草类型,选用相应的玉米苗后除草剂,进行杂草茎叶触杀喷雾。应在喷头上加保护罩进行定向喷施,不能喷洒到玉米茎叶上。玉米幼苗3叶~4叶期间苗,5叶~6叶期按留苗密度定苗。除去弱苗、小苗、病苗,每孔留1株健壮苗。
科学制定绿色防控措施,要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一般上午9时~11时,下午16时~18时进行交替喷雾防控,要严格按照药剂说明进行配制药液。
对于玉米螟、黏虫、蚜虫的防治,实施农药减量行动,以生物农药防治为重点。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玉米心叶末期幼虫发生,选用苏云杆菌(BT)均匀喷雾防治;成虫期采取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进行诱捕。
3 汉中主推粮食生产十大技术
6月15日,汉中市种子管理站品种管理科科长、高级农艺师高保国介绍,为保证春播和夏播农业生产安全,他们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适宜本地的水稻、玉米和马铃薯良种。
“良种就要有良法,才能增产保丰收。”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万春告诉记者,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考虑,汉中市主推了十大粮食生产技术——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小麦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鲜食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双膜早播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红薯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汉中是水稻种植最佳适生区域,提高水稻产量潜质空间很大。我们今年组织实施了水稻提质增产扩能示范工程。”张万春说,这项工程主要在平川6县(区)组织实施,面积是30万亩,平均亩增产30公斤~40公斤左右,这样就会带动全市水稻每亩增产20公斤左右。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主推国家颁布2级以上优质米品种。“30万亩的总产量,就会大大提高汉中稻米品质,为打造‘味见汉中’的‘汉中大米’品牌奠定了基础。这样一来,种植户、粮食加工企业实现多方共赢,为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张万春说。
“主推粮食生产十大技术,也是解决土地撂荒的主要技术措施。”张万春说,“近年来,汉中推广玉米、大豆、马铃薯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玉米套种马铃薯,等到马铃薯收获以后再套种大豆,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里实现一年三季高效种植,这是解决区域多产粮食的有效办法。尤其是推广的希森6号马铃薯新品种,口感好、品质好、产量高,在试验示范期间,亩产达3000公斤,比当地其他马铃薯品种能增产1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