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小尹,综采队液压支架矿压数据要记录详细,可不敢马虎。”5月12日,在榆林市泰发祥矿业有限公司麻黄梁煤矿的调度室里,调度员尹浪在领导的叮嘱下仔细监测着电脑上显示的数据。
“我文化课差得很,中考一结束,就打算外出打工,但在老师的建议下上了职校,现在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很满足。”提及自己的经历,尹浪心怀感激。
在我省,像尹浪这样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摆脱贫困的学生不计其数。职业教育作为广大青年打开成功大门的重要途径之一,凭借着门槛低、成本小、就业快等优势成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增添了持久动力。
1 职业教育点亮人生之路
5月10日,天刚亮,李松便匆匆赶往大棚查看多肉长势。一株株饱满鲜活的多肉种在简易花盆里,形态各异、精致小巧。李松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盆酷似莲花的多肉仔细查看叶片,边看边念叨着:“等它变成红色就更好看了。”
2015年,23岁的李松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和同学一起创业,成立了陕西垚森园林景观有限公司。他把“班委会”变成“董事会”,几经挫折,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多肉创客”。
起初,因缺乏经验与资金,李松四处碰壁。“当时,承接业务艰难,是母校给了我们第一个项目,才让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回忆起创业初期的那段时光,李松感慨万千。
公司刚起步,李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业务。团队人员奔波20多天后,依然没有成效。无奈之下,李松只好向大学老师求助。在老师的指引下,李松团队接到了第一个业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养护项目。之后,公司业务才慢慢扩展开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松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公司在陕西省新四板成功挂牌上市,更名为陕西垚森农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21年成立乡村振兴设计院,专注于乡村产业规划助力乡村振兴。
李松常和同学说:“我们并没有因为高考失利而陷入低潮,相反我们敢做、敢闯、敢想,并且坚信职业院校也能出人才。”
在事业蒸蒸日上时,李松和团队还不忘回报社会。他们每年为杨凌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并经常赴周边县区为群众讲解苗木病虫害防治知识,还将多肉种植技术无偿教给当地妇女,并免费提供种苗,形成了“农户种植+公司回收”的经营模式。
在我省,像李松这样依靠职业教育走上成功之路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是对“职业教育一样可以成才”最有力的诠释。据了解,全省现有职业院校416所,在校生84.8万人,职业教育帮助数以万计的贫困学子用技能点亮人生之路。
2 产教结合输送对口人才
近几年,各种特色专业院校相继出现,继走红的“小龙虾学院”和“螺蛳粉产业学院”之后,我省的“擀面皮产业学院”也揭牌成立。
“职业教育必须和当地产业深度融合,擀面皮是宝鸡的特色小吃,我们成立擀面皮产业学院,通过与擀面皮企业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并开展擀面皮实体店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从而促进擀面皮产业在‘规范标准、提升品质、打响品牌、促进营销’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伊逊智说。
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积极对接产业,不断优化布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而“订单班”也是职业教育向对口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机器的运转声在耳旁轰鸣,生产线上待检车辆呈“一字型”排列,一辆辆汽车在传送带上不断前行,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这样的场景窦飞洋再熟悉不过了。
2019年,窦飞洋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吉利汽车订单班”毕业后,直接进入吉利汽车集团工作。凭着用心钻研、踏实肯干的精神,窦飞洋从一个普通的静态检验工成长为过程检验班组长,现在担任吉利汽车集团校企合作招聘经理。
“多亏了‘订单班’,我才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我感到非常幸运,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更多的学弟学妹提供就业服务。”窦飞洋告诉记者。
3 培训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正是玉米播种的好时候。榆林市定边县砖井镇闫塘村的一片田地里,刘昊昕正弯着身子跟在玉米全膜双垄播种施肥一体机后认真地用泥土压实地膜两侧。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鼓励农民返乡创业,还免费让我们参加各类培训。我必须多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科学方法种地,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干出一番事业。”说罢,刘昊昕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继续忙活起来。
2018年,“90后”定边小伙刘昊昕带着一股扎根家乡、投身农业的干劲儿从城市回到农村,承包了400余亩地,率先尝试在黄土高原上种植覆膜谷子、覆膜南瓜和高秆直立型小黑豆,开启返乡创业之路。
经过几年发展,刘昊昕有了一些积蓄,靠着在本地农资店学习的农业技术和销售本领,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农资店铺。
种地也需要学问。随着店铺规模扩大,刘昊昕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和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除了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培训外,刘昊昕还报名参加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并将所学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仅如此,他的农资店还免费向村民讲解农业知识并提供技术指导。就这样,刘昊昕慢慢成为乡邻口中的“土专家”,大伙儿在农业生产中遇到困难时,第一个向他请教。
如今,刘昊昕的400余亩农作物年收入可达20万元,农资店也做得风生水起。去年他买了新车,还攒够了买房的钱。尝到种地甜头的刘昊昕,发展农业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刘昊昕是我省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缩影。2020年,我省启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培养了大批高层次、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这些经过职业院校“锻造”的人才,不仅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创新发展活力,也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三农人才培训为我省培养了一大批‘一懂两爱’的基层人才,他们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乡村全面发展提供了人才引领和智力支撑。”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村干部(农民)发展学院院长黄璞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阔步前行的当下,职业教育已成为广大青年就业的“敲门砖”和“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了人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