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黄龙县农村有了“行走的医院”
  本报记者 崔福红 通讯员 任燕燕 陈子龙
  “喂,杨大夫,您好。我是吉家河村的彭加治,家里老人突然心慌气短,麻烦您来给看看。”
  “稍等,我现在就过来。”
  4月30日,一大早,黄龙县石堡镇吉家河村卫生室医生杨喜霞接到了村民彭加治的求诊电话。她快速地收拾好“行走的医院”全科医生助诊包,迅速出诊。
  “自从县上启动‘行走的医院’项目后,像今天这种求诊电话,一天能有十多个,除了做基础检查,还可以通过远程门诊系统挂号县医院和北京的专家,像把一个‘医院’背在肩上,很方便。”杨喜霞说。
  “行走的医院”项目为黄龙县30个村卫生室、11个医疗单位统一配发助诊包,可以实现24项血液化验、11项尿液检验,并可以进行心电图及超声检查,以及血压、血氧和体温的检测。
  经过业务培训的杨喜霞很快将各种检查数据实时上传到黄龙县人民医院,通过远程门诊系统与黄龙县医院医生连线,根据检查结果为老人提出最佳的诊疗方案。
  “老人年龄大了,慢性病成了‘常客’,现在小病全部在村里看,大病打个电话,人家来车,拉着就走了,确实方便多了。”彭加治说。
  “行走的医院”实现了把优质医疗资源背进老百姓的家里。项目实施以来,昔日的乡村医生背上了“行走的医院”,拥有了现代医学诊疗的“新武器”,促进了分级诊疗,为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等困难人群提供了便利。
  小病不出村,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可以实现大病不出县。在黄龙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黄龙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方继荣通过远程诊疗平台,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朱凯就患者的病情展开会诊。
  “我看了检查单,颈椎核磁显示有神经明显压迫,建议手术,现在的技术很成熟,不要有心理压力。”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对张瑞祥的困惑,一一耐心进行了解答,最终消除了他的顾虑,张瑞祥决定接受手术治疗。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大医院、大专家的诊治,真的是太好了。”黄龙县居民张瑞祥说。
  “‘行走的医院’全科医生助诊包别看它个头小,这个背包里有的不仅是各种检测设备,更是一个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的智能诊疗系统,带有远程专家门诊服务和全科综合检查功能,通过乡村医生在村卫生室利用设备将检测数据上传,让村民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全面医疗检查和远程专家门诊服务,基本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目标。”黄龙县卫生健康局局长薛晓平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