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天坪村的“四变”之美
    天坪村民宿。

    流经天坪村的四季河。

    杜炳志(左二)和天坪村党支部书记邱祖海(右一)查看神仙树长势。

    “长兴别院”负责人张燕对经营农家乐信心满满。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文/图
  4月8日,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人流如织,来自西安、安康等地的游客穿梭于街头巷尾,悠闲惬意。天坪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首批旅游扶贫示范村、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中国巴山非遗文旅小镇,也是国家级3A景区。
  曾经的“低收入村”如何成为“富裕村”,记者一路探寻,一路思考。
  1 一条河带来环境之变
  天坪村距离岚皋县城南5公里,处于四季河下游,土地瘠薄零散,交通不便,基础产业发展薄弱,村民收入较低。全村385户1111人,贫困户有467人。
  4月8日,记者来到四季河畔的天坪村,村党支部书记邱祖海正忙着接电话,协调游客预约村里农家乐的相关事宜。放下电话,邱祖海告诉记者:“因为四季河水质好,再加上我们村还有260棵200多年树龄的麻柳树,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所以游客喜欢到我们这里游玩。”
  天坪村4组村民邱新建是村里的护林员。他说,在村里生活了50多年,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生活的地方靠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我们村环境好、风景好、空气好,许多人都喜欢来我们这里吹吹风,呼吸清新的空气。游人来了,也为我们带来了致富的商机,村民们的收入是一天比一天好。”邱新建说。
  如今,从1家到38家,天坪村的农家乐、农家宾馆生意红红火火;村民家家建起菜园、果园、花园,打造高端民宿、地方风味餐饮和民俗文化,让游客感受浓浓巴山风情。同时,天坪村还筹措资金1.5亿元,陆续建成民宿园、民俗馆、停车场、休闲广场等一批基础配套设施,让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 一棵树带来发展之变
  天坪村因发展农家乐产业和乡村旅游业而远近闻名,但还有一部分村民抱着成见,冷眼旁观。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全面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摆在陕西师范大学驻天坪村第一书记杜炳志面前的问题。“我们通过走村入户集中宣讲,告诉村民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他们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致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杜炳志告诉记者。
  2017年12月,杜炳志初次来到天坪村时,入眼虽是绿水青山,入户却是家徒四壁。杜炳志通过调研发现,神仙树在天坪村既有人工种植成功的案例,也有利用其叶子加工神仙豆腐的历史,更有土生土长制作神仙豆腐的技艺传承人。为此,杜炳志和村两委最终确定,将神仙树种植作为天坪村长期发展的产业项目。目前,天坪村仙缘源神仙树产业园规模已达500亩。
  4月8日,记者随着杜炳志上山走访3个村民小组,沿途的神仙树郁郁葱葱。杜炳志指着路边一处神仙树说:“这还是去年我们补种的。那边是前年种的,现在已经长出了嫩叶。”记者发现,村民在树间还套种着豌豆、油菜等农作物。杜炳志说:“神仙树要生长3年才见效益,所以我们留宽树间距,让村民种些当年就可见效益的农作物。”
  今年70岁的一组村民王照奎,一看到杜炳志就放下手里的木工活招呼起来:“我在家门口坡下圈地养鸡。去年,我通过养鸡收入了1万多元,今年又养了300多只。现在,我还要通过养蜂和种植神仙树实现增收。”
  目前,天坪村初步形成了山上产业园、山中林果园、山下花卉园、户院农家乐、沿河亲水游的农旅融合立体发展格局。
  3 一条街带来收入之变
  “在岚皋县,说起‘杨家院子’一定是众所周知。”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农家乐“长兴别院”负责人张燕说。
  作为一名90后,张燕曾经在岚皋县城水电行业干了10年。10年后,张燕想换一种生活方式,尝试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随后,张燕来到天坪村“杨家院子”租下了一处民居经营农家乐,取名“长兴别院”。“当时没有考虑太多,就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大不了重新再来。”张燕说。
  从2019年11月开始,每天早晨5时,张燕就从县城的家赶到“长兴别院”,晚上10时才回到家中。2020年受疫情影响,张燕坦言,当时压力很大,要面临随时突发的情况。然而,有付出就有回报。2020年,张燕的“长兴别院”毛收入有80余万元。“虽然苦点累点,但我和我的经营团队都挺了过来,投入都收回了,还有盈余。”张燕说。
  “今年,‘长兴别院’每天迎来200多位游客,有时连续几个周末都有客人预订。现在,我们要加强服务意识,继续提高菜品质量。我相信,‘杨家院子’会发展得更好。”张燕信心满满地说。
  2020年10月,岚皋县城关镇的张礼忠在“杨家院子”街道开办了农家乐。“别看我这只有700多平方米,一到周末客人就满了。”张礼忠说,目前,“杨家院子”38家农家乐走差异化之路,每家都出主打菜,以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游玩。
  记者了解到,“杨家院子”成立了景区管委会,为每户农家乐评星定级,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构建“山上绿色种养、山下农家消费”的产业链条,推动163户贫困户与农家乐签订产销协议,每年定点购销农产品170多万元。2020年,“杨家院子”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
  “我们建设‘杨家院子’景区,就是要培育生态观光、林果采摘产业园等项目,打造田园旅游综合体,做大旅游‘蛋糕’,全村享受分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挣工资、卖产品、得分红。下一步,正在建设的银百高速要在我们这里建服务区,这样会继续带动我们景区发展,村民致富。”四季镇镇长谢承海说。
  4 一支小分队带来教育之变
  扶贫先扶智。教育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具有阻断贫穷代际传播的作用。2018年5月,杜炳志向陕西师范大学的部分教师发出支教邀请。很快,一支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智见未来、走进岚皋”科普下乡小分队,来到了天坪村麦溪小学,并且带来了一批实验材料。2018年暑期,陕西师范大学6个学院的150余名师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到麦溪小学开展了系列支教活动。
  随后,杜炳志又主动联系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国际学校,促使其与麦溪小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每年通过在天坪村开展科技下乡、送教帮扶、捐赠教材等夏令营活动,帮助村里的学生开阔眼界。
  “当杜书记得知村里的学生饮水不安全后,动员社会帮扶力量为村里的小学和幼儿园捐赠了3套价值3万元的净饮系统和1间价值30万元的现代化录播教室,解决了近200多名山区学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学校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提供了硬件设施支撑。”四季镇麦溪小学校长肖高平说。
  2019年,杜炳志为天坪村向陕西师范大学申请了10万元“红烛励学基金”,用于资助天坪村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2019年8月22日,陕西师范大学为天坪村7名大学新生发放了奖学金3.1万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