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古村寨的新生机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一排排柳树在春风轻拂下摇曳生姿,一片片杨树在暖阳照耀下笔直挺拔,一朵朵鲜花在大好春光中肆意盛开……春天,走进韩城市西庄镇柳村,青砖古瓦饱经沧桑,历史文化厚重绵长,生态文明扑面而来。
拥有12个村民小组3600多口人的柳村,迄今已走过了700多年时光。在创建“陕西省卫生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过程中,这里的一些做法值得称赞:五年来,柳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为契机,开展人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建成标准化幸福院、休闲活动广场及村史馆;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从基础薄弱的普通村,成为以大球盖菇种植为核心、辐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网红村”……
一片绿色赋予发展机遇
柳村始建于元朝,因村北有一片柳树园而得名。明朝时,又相继建设了柳村寨和南塬上寨。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历史从未被遗忘,生态也从未被淡漠。
4月13日,记者在村党支部书记薛伟的带领下,漫步柳村,所到之处绿草茵茵、杨柳依依,好似进入了一个天然氧吧。薛伟称,为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上先后投入260余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在绿化方面,我们以‘绿染柳村’为主题,围绕村庄的历史文化,在村内主巷道栽植3000余株柳树,形成‘三纵一横’的柳林大环线,与村名做到完美契合。”指着那些郁郁葱葱的柳树,薛伟满脸自豪,“同时在绿化带栽植月季、芍药、蜀葵等带有乡土气息的花草灌木,达到花草乔灌相结合,使村庄被浓郁的乡村气息所包围。”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让柳村人形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垃圾不再乱扔、污水不再乱倒,村民对各家门前的绿化带定期进行除草、修剪、浇水。“邻里间相互帮忙,和谐相处,即使有点小矛盾,通过村上议事会就能及时化解。”村民相里俊堂说,目前柳村环境好、民风好,已经成为周边村庄学习的榜样。
站在村里一处制高点上极目眺望,掩映在花草绿树中的柳村焕发着勃勃生机,三三两两的游人点缀其中,形成了一幅“村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生态美景。在村上的幸福院里,78岁的杜春林老人说:“乡村发展得好,我们的幸福生活万万年。”
“这是打造‘宜居柳村’和‘美丽柳村’的结果,眼前的这片绿色和村庄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薛伟称,柳村古寨独特的魅力吸引了韩城文旅龙头企业——禹水迁山公司投资开发。未来将形成韩城古城、古村、古寨旅游的重要一极,建成韩城非遗文化基地和文创产业园区,柳村古寨有望迎来再度辉煌。
“北林”工程带火乡村旅游
坐落在韩城北部的柳村被一片杨树林包围,这片林子叫“北林”,是韩城市龙门工业区与新城区之间建设的一片人工林。依托这片林子,柳村林下经济蓬勃发展,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春日的天气还有些许寒冷,一滴滴春雨落在杨树上。穿过林中的游乐场,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在两行杨树之间,覆盖在菌棒上的麦草,散发出独有的香味。林子东北角,散养的鸡、鹅惬意地散着步,旁边的观赏兔和荷兰猪萌态十足。
“这是韩城市万亩‘北林’工程的林下经济扶贫示范基地,我们种植了500亩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还有200亩金蝉。”薛伟称,利用闲置的林下空间,按照“赏农景、亲农耕、享农趣”的规划布局,2017年柳村建成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循环相生、四季多产的生态农业园。游客在这里可以学习农耕文化,体验采摘、收获的乐趣。
“园区按照‘龙头企业+城投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经营,目前是韩城市首个依托自然生态空间合理进行布局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随行的陕西森林源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鑫说,自2017年入驻柳村以来,公司在种植和养殖原生态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三产融合的新模式。
基地种植、线上销售、产品深加工,辅以研学旅行和生态观光,目前柳村三产融合已现雏形,大球盖菇年产值达680万元,为西庄镇312户贫困户,提供每年每户1500元的产业分红及150余个就业岗位。
环绕在柳村的杨树林带火了乡村旅游,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特别是一些参加研学旅行的小朋友,非常喜欢这儿,来了之后流连忘返。旺季时一天接待300多人,林子里可热闹了。”郭鑫高兴地说。
党建引领带动村强民富
每到采摘季节,柳村林下经济扶贫示范基地里,最忙碌的要数苗峰了。承包了基地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运输工作的他,除了要运送菌菇外,还要负责菌菇废料的清理。
苗峰曾经是柳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园区建成后,在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苗峰试着承包了大球盖菇运输的活儿,没想到3个月就挣了1万余元。尝到甜头的他干劲更足了。“我现在一年能挣六七万元,年底还能拿到1500元的分红,日子越过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苗峰喜笑颜开。
54岁的郝全红2017年还是园区的一名普通务工人员,平时需要用工时他就来干活,每天能挣80元。不甘现状的他通过自学、研究,加上实地操练,很快便掌握了大球盖菇和羊肚菌的种植技术。一年后,郝全红成了园区的技术员,每月拿着3000余元的固定工资。
“这个设备是专门用来测量菌床湿度的,现在这块菌床的湿度,非常有利于菌种生长。”4月13日下午,蹲在林子里的一排菌床前,郝全红说,村两委班子结合实际引进的这个产业,为全村人带来了致富希望。
近年来,柳村积极开展党建学习活动,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在党员干部的努力下,柳村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全村天然气入户、上下水通户率达100%。
“入选2019年‘全国生态文化村’后,我们村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党员干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创新并用活村寨文化和古民居遗存,开发相关旅游产品,进一步把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薛伟称,如今村民也充分享受到了生态红利,人均年收入达1.6万余元,发展前景一片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