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农家书屋里的故事
农家书屋助力乡村振兴
  开栏语
  农家书屋工程作为重要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在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开设《农家书屋里的故事》栏目,邀请全省各地农家书屋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讲述他们与农家书屋的情缘,通过一个个细小却感人的故事,让人们感受通过读书带来的生活改变、心灵满足和精神慰藉。

  赵林祥
  我是一个生长在偏远乡村的残疾人,在家境刚有好转的2000年,开了一家经营日用品的小商店,自费订阅了几种报纸杂志。从那时起,我就以小店为阵地,将自己多年积存的500多本书籍摆在店里,供乡亲们免费阅读。
  刚开始,前来购买东西的乡邻见小店里有书刊,识字的人顺手翻阅一下,碰到自己喜欢或者有用的文章,就坐下来认真阅读。不识字的村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跟着翻看报刊,除了欣赏简单易懂的图片外,还免不了向我打听一些事情:退耕还林一亩地国家给农户补助多少钱?哪些小麦种子高产稳产?羊拉稀吃什么药好得快?玉米地有了螟虫咋防治?这些国家政策和种植养殖知识,我和妻子都能在报纸上及时找到答案,给予乡亲们满意的答复。
  2014年,省新闻出版局给我颁发了“农家书屋”牌子,并赠送了5个书柜。在各级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图书种类越来越丰富。小小书屋旧貌换新颜,给了我办好农家书屋的信心和力量。
  村里农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棵柿子树,果子成熟后,一直是自家食用或赠送亲友,吃不完的任其烂掉,没人想到柿子也能挣钱。2016年,我们村西一组农妇任改梅无意中从《陕西农村报》上看到有商贩大量收购柿子的信息,她立即电话联系,在邻近村庄大量代收柿子,半个月挣了2000多元。另外,村民卖柿子每家收入200元左右。不值钱的柿子换来了票子,让群众见识了知识就是资源、信息就是金钱的道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农家书屋的人气一下子旺起来了。邻近村子的人也前来查找做生意的门路,寻找招工信息,咨询各种难题,诸如国家惠农政策、复合肥施用量、新种子种类、农药无公害等。
  可以说,农家书屋的创办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读书看报,为农民了解国家政策、查询致富信息、学习种植技术提供了有效的学习途径,为偏远乡村竖起传播科技知识、文化扶智扶贫的旗帜。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有益信息。村里的贫困户岳锁林,从报纸上看到蘑菇市场销路好,当年及时贷款建起大棚,种了一亩蘑菇。他经常来农家书屋借阅《蘑菇种植技术》,科学种植精心管护,首批蘑菇上市就被县城一家超市采购完了,年底就收回了成本,全家一举脱贫致富。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小任,从《农村工作通讯》上看到国际市场羊肉紧张的消息,一次圈养了15只肉羊,出栏时正好碰上本地羊肉价格上涨,当年获利上万元,顺利脱贫出列……
  农家书屋既是偏远乡村的文化阵地,还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目前,我这农家书屋的书籍种类涵盖文学法律、历史地理、农业科技、惠农政策、婚姻家庭、幼儿启蒙读物、青少年教育、交通安全等各个领域,存书达3500余册。一方农家书屋,用浩瀚的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村规民约,涵养清风正气,培育时代新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政策法规引领、科学知识指路、信息技术支撑的作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