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秦农论语
畜牧业需在本土良种上发力
  ■ 黄敏
  近年来,畜禽良种保种问题备受关注。如何保种,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寻求创新,使畜禽良种选育、繁育得到一定推广,畜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呈现良好势头。如我省生猪、肉牛、肉鸡、肉驴等产业,都是在保种育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变化令人欣喜,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目前,我省畜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短板:依赖外来品种改良繁育态势明显,本土良种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等。以我省肉牛产业为例,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可观,人人也都知道牛肉好吃,但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哪个品牌的牛肉好。这意味着,我省优良畜种秦川牛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这为我省畜牧业“破茧”,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加快自主创新,推广繁育本土良种。过度依赖外来品种和其他品种改良,畜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掣肘。因此,要下力气在选种育种、遗传改良、技术推广上不断创新,加快推进优质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本土畜禽良种覆盖率,打造一批“本土品牌”,培育一批畜牧龙头企业,把畜牧种业的“牛鼻子”牢牢牵在自己手上。
  扩大养殖规模,保障优良畜种自我供给能力。畜禽种类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种源供应、种畜品质影响着产业效益。因此,要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和科技研发力度,在推进良种遗传改良的基础上,建立一批育种基地和养殖示范基地,通过高效生产示范工程带动适度规模养殖,确保产业发展的供给能力、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强化联合攻关,助推产业升级转型。育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要从顶层设计着手,通过构建本土良种高效发展的育、繁、推体系,把技术团队和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紧紧联系起来,实现联合攻关,全产业推进,做大做强本土优良畜禽品种,促进全产业提质升级。
  畜牧发展,良种先行。回顾我省畜牧业发展历程,产业进步始终与良种推广密不可分。只有做强本土品牌,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做好良种保护、开发和利用这篇大文章,打好种业翻身仗,确保本土种质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进而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