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放飞新年的祈愿
赵林祥
小时候的家乡农村,每年元宵节都要放灯轮。灯轮又称灯彩、花灯,民间叫许愿灯,是一种由乡村艺人手工制作的大型灯具。
一般正月初十走完亲戚,村里的叔伯大婶就自发组织起来,分工协作,有的拿铁丝固定圆形底座,有的用竹篾子扎框架,有的剪纸糊灯罩,有的揉棉花捻子……最后做成底部开口、下大上小、浑圆型一人多高的大灯笼。大家会在不同颜色的灯罩上,精心画上嫦娥、玉兔、莲花之类的神话人物或花卉图案,还见缝插针地贴上自家的窗花、剪纸作品。到元宵节前,一个个精致美观的灯轮摆满了一地,惹得性急的孩童天天去查看,忘记了荡秋千、挑灯笼。
终于等到了元宵节的傍晚,大人先是匆匆吃了元宵,一溜儿小跑去给故去的先人坟头挂上灯。回来后,全村人不约而同地聚到空旷的打麦场上,兴冲冲地等待放灯轮。那年月还没有电视、手机之类的娱乐工具牵心,打麦场上聚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淘气的孩子们挑着小灯笼,呼朋唤友,在大人们间左右穿梭,寻找最佳位置。大人们则交头接耳,饶有趣味地议论着每个灯轮上的图案,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
人群当中的空地上,摆着七八个做好的灯轮,像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士兵,于无声的静默里积蓄着力量。在马灯和小灯笼的照映下,早有专事放灯轮的长者摩拳擦掌拉开了架势,一边呵斥着娃娃们后退,一边做准备工作,先将七八条棉花捻子束在一块,浸入一大盆菜籽油中。一旁扶着灯轮的两个壮小伙从左右两边捏住灯轮底部的铁丝圈,轻轻抬起半人高,辅助者用铁夹子把吸饱了油水的棉捻子捞出来,悬搭在下面十字形铁丝架中心位置。在大家的翘首以待中,老队长兴冲冲地划亮一根火柴点燃油捻子,灯轮底部迅即升腾起一团火球,浓烟直冲密封的顶端。原本空瘪的纸灯,在众目之下被不断积聚的烟气充盈得鼓胀起来,瞬间变得圆鼓鼓、红亮亮,画上的嫦娥摇摇晃晃,展翅欲飞,引得大人、小孩一连串的拍手叫好。
在老队长的吆喝指挥下,两个小伙子默契地配合着,拽着底部拉起放下,放下又拉起,如此反复三四回,空气烟气憋足了灯轮内部的空间,薄薄的灯纸充溢得呼啦啦地爆响着,火苗一蹦一蹦地跃跃欲蹿。这个时刻,围观的人们个个凝神静气,心里绷紧了一根弦。随着老队长一声喊“放灯轮喽——”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拽拉着灯轮的两个小伙子一齐放手,灯轮霎时腾空而起,晃悠悠地徐徐上升,照亮一方天地,映红了一张张满是开心的笑脸。
静静的夜里,十五的圆月在头顶上笑着。观灯者齐刷刷地仰起头,揣着满心的希望,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灯轮接二连三地飘摇旋转,晃晃悠悠随风一路高升,带着全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向繁星满天的广漠天宇。
伴随着灯轮依次升空,一曲古老的《送灯歌》齐声响起:
正月正,放灯轮,
祈愿新年事事顺。
灯轮高,日子甜,
百业兴旺四季安。
……
在悠扬的歌声里,在大家的注视下,一个个灯轮在风中滴溜溜地旋转着,舞动出满目绚丽多彩的灯花,妙不可言,趣味无穷,惹来一连串的欢呼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在众人的欢送下,灯轮越升越高,越飘越远,最终变成了无数个璀璨的亮点,融入灿烂的星河,大人小孩这才依依不舍地收回目光。意犹未尽的人们不愿散去,三五成堆聚在一起,悄声地议论起观灯的感慨、日子的顺当、开年的打算,满怀憧憬地期待下一年的灯轮再次高升……
乡村元宵夜里,放灯轮常常要闹到夜深人静。这一起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的古老年俗,如今在偏远乡村里依然长盛不衰。放灯轮,放飞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简易的纸灯,还有庄户人对过去的告别、未来的期望,祈愿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小时候的家乡农村,每年元宵节都要放灯轮。灯轮又称灯彩、花灯,民间叫许愿灯,是一种由乡村艺人手工制作的大型灯具。
一般正月初十走完亲戚,村里的叔伯大婶就自发组织起来,分工协作,有的拿铁丝固定圆形底座,有的用竹篾子扎框架,有的剪纸糊灯罩,有的揉棉花捻子……最后做成底部开口、下大上小、浑圆型一人多高的大灯笼。大家会在不同颜色的灯罩上,精心画上嫦娥、玉兔、莲花之类的神话人物或花卉图案,还见缝插针地贴上自家的窗花、剪纸作品。到元宵节前,一个个精致美观的灯轮摆满了一地,惹得性急的孩童天天去查看,忘记了荡秋千、挑灯笼。
终于等到了元宵节的傍晚,大人先是匆匆吃了元宵,一溜儿小跑去给故去的先人坟头挂上灯。回来后,全村人不约而同地聚到空旷的打麦场上,兴冲冲地等待放灯轮。那年月还没有电视、手机之类的娱乐工具牵心,打麦场上聚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淘气的孩子们挑着小灯笼,呼朋唤友,在大人们间左右穿梭,寻找最佳位置。大人们则交头接耳,饶有趣味地议论着每个灯轮上的图案,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
人群当中的空地上,摆着七八个做好的灯轮,像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士兵,于无声的静默里积蓄着力量。在马灯和小灯笼的照映下,早有专事放灯轮的长者摩拳擦掌拉开了架势,一边呵斥着娃娃们后退,一边做准备工作,先将七八条棉花捻子束在一块,浸入一大盆菜籽油中。一旁扶着灯轮的两个壮小伙从左右两边捏住灯轮底部的铁丝圈,轻轻抬起半人高,辅助者用铁夹子把吸饱了油水的棉捻子捞出来,悬搭在下面十字形铁丝架中心位置。在大家的翘首以待中,老队长兴冲冲地划亮一根火柴点燃油捻子,灯轮底部迅即升腾起一团火球,浓烟直冲密封的顶端。原本空瘪的纸灯,在众目之下被不断积聚的烟气充盈得鼓胀起来,瞬间变得圆鼓鼓、红亮亮,画上的嫦娥摇摇晃晃,展翅欲飞,引得大人、小孩一连串的拍手叫好。
在老队长的吆喝指挥下,两个小伙子默契地配合着,拽着底部拉起放下,放下又拉起,如此反复三四回,空气烟气憋足了灯轮内部的空间,薄薄的灯纸充溢得呼啦啦地爆响着,火苗一蹦一蹦地跃跃欲蹿。这个时刻,围观的人们个个凝神静气,心里绷紧了一根弦。随着老队长一声喊“放灯轮喽——”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拽拉着灯轮的两个小伙子一齐放手,灯轮霎时腾空而起,晃悠悠地徐徐上升,照亮一方天地,映红了一张张满是开心的笑脸。
静静的夜里,十五的圆月在头顶上笑着。观灯者齐刷刷地仰起头,揣着满心的希望,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灯轮接二连三地飘摇旋转,晃晃悠悠随风一路高升,带着全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向繁星满天的广漠天宇。
伴随着灯轮依次升空,一曲古老的《送灯歌》齐声响起:
正月正,放灯轮,
祈愿新年事事顺。
灯轮高,日子甜,
百业兴旺四季安。
……
在悠扬的歌声里,在大家的注视下,一个个灯轮在风中滴溜溜地旋转着,舞动出满目绚丽多彩的灯花,妙不可言,趣味无穷,惹来一连串的欢呼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在众人的欢送下,灯轮越升越高,越飘越远,最终变成了无数个璀璨的亮点,融入灿烂的星河,大人小孩这才依依不舍地收回目光。意犹未尽的人们不愿散去,三五成堆聚在一起,悄声地议论起观灯的感慨、日子的顺当、开年的打算,满怀憧憬地期待下一年的灯轮再次高升……
乡村元宵夜里,放灯轮常常要闹到夜深人静。这一起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的古老年俗,如今在偏远乡村里依然长盛不衰。放灯轮,放飞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简易的纸灯,还有庄户人对过去的告别、未来的期望,祈愿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