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我为群众办实事
扎根金沙河 为民解难题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我要扎根金沙河村,让这里的群众腰包鼓起来。”1月28日,说起驻村这些年的感受,平利县水利局驻长安镇金沙河村第一书记王青山铿锵有力地说。
  初到金沙河村,村里山大沟深且不通网络,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村民们基本靠种萝卜、白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活。2015年,王青山驻村走访后认定,发展脱贫产业才是带领村民摆脱贫困的出路。
  在随后的调研中,王青山发现金沙河村海拔920米,茶树生长周期长,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茶产业是长效农业,能带动村民稳定增收,随即将茶叶作为村上长效产业来发展。
  茶叶要3到5年才能见到效益,群众也对干部提出种茶半信半疑。村民冉仕国家有5亩地,对种茶树抵触情绪大。他说:“种玉米、红薯当年就有收获,种茶树要几年后才有效益。”面对质疑,王青山带着专家多次上门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算经济账,一次、二次、三次……最终,包括冉仕国在内的很多村民下定决心种上了茶树。“村看村、户看户,看着有村民开始种茶树,其他村民看样也都种上了。目前全村共发展茶园1000亩。”王青山笑着说。
  有了榜样引领,2020年秋季,金沙河村很多村民继续要种茶树。王青山告诉记者,现在金沙河村已实现人均1亩茶园的目标,人均年收入达1.1万元。村民发展茶产业尝到了甜头,现在只要是发展产业,村民就会积极参与。
  金沙河村二组贫困户雷世锦患慢性病,好不容易养了4头猪,却整天为生猪销路问题发愁。王青山得知后,积极联系平利县水利局同事购买老雷的猪。一提起这事,老雷逢人便夸:“我们村的第一书记事事为村民着想,处处为我们办实事。”
  发展产业,让偏僻的金沙河村村民找到了致富之路。王青山说:“以前村里人都往外搬,现在大家都想搬回来了。下一步,我们要保护好水源地,做好产业提升,利用好的生态环境把民宿旅游做起来,让金沙河村的群众更加安居乐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