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乡村振兴中的信合力量
渭南信合:执好金融笔 答好扶贫卷
    王建坤(左)、牛小娟夫妇展示自家种的蘑菇。

    梁茶海查看从荷兰引进的砧木长势情况。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蔡妮 燕飞翔 文/图
  “这是2020年4月栽下的金黄蜜桃树,再过几天就开花了,到时园区会更漂亮。”1月21日,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扶贫产业示范园里温暖如春,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将温室大棚装扮得生机盎然。看着眼前一株株排列整齐的桃树,负责人徐纲心中充满希望。
  2020年,年初打算建园的徐纲因资金不够,急得团团转。“华州区信用联社主动上门,发放贷款150万元,这才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徐纲说,有了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园区得以顺利开工,目前已带动全镇150户贫困户加入产业扶贫,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同一天,位于蒲城县孙镇的陕西省康霖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苗木基地里一派繁忙,流水线上的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剪枝、嫁接、包装,不一会儿,一捆苹果树苗就生产出来。
  顺着生产车间往前走,便是樱桃基地。“这是从荷兰引进的无病毒樱桃枝条,一根能卖27元,而且供不应求。”负责人梁茶海说,“由于采用立体式栽植技术,树苗采光充足,通风透气,长出来的樱桃果子大、色泽好、口感好。”
  梁茶海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蒲城县信用联社陆续发放贷款340万元,基地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已带动帮扶10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和徐纲、梁茶海一样,韩城市新城区姚庄村王建坤的大棚蘑菇产业也是在渭南信合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1月22日,走进王建坤的蘑菇大棚,宽敞明亮的棚内,一排排菌棒堆放整齐。“像这样的大棚,我们家共有3座,最近忙着采摘销售,虽然很累却很满足。”王建坤笑着说。
  王建坤的创业路充满坎坷,种了几十年蘑菇的他,由于缺乏资金,产业发展缓慢,一直在贫困边缘打转。为了帮助王建坤实现脱贫梦,韩城信用联社陆续为他办理了10万元的信用户贷款和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让他轻装上阵搞发展。
  没有后顾之忧的王建坤,甩开膀子干了起来。他的蘑菇事业,从最早的一间小房子发展成1座小棚,再到如今的3座大棚,王建坤的日子越过越好。
  其实,像王建坤这样的脱贫故事在渭南还有很多。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渭南信合按照扶贫产业贷款与扶贫小额信贷“两个并重”思路,将支持农村产业兴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大力支持具有产业带动和解决贫困户就业脱贫作用的产业项目,实现以点带面、以大带小。
  截至2020年末,渭南信合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贷款75.1亿元,其中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贷款5亿元,累计投放贫困户个人贷款70.1亿元,带动11.53万户贫困群众创收增收、10.53万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