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他把群众当“家人”
    杜支伟(左一)与贫困户谈心。

  本报记者 何艳艳 通讯员 韩艳艳 文/图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农户家门口,一排排农家屋舍点缀在广袤的黄土地上。2020年12月25日,华灯初上,神木市迎宾路街道石窑村在路灯的照耀下格外璀璨。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了,我们的精气神也足了,心都敞亮了,村里这些变化与杜支伟的帮扶密不可分。”一提到迎宾路街道扶贫干部杜支伟,村民们都赞不绝口,“他是个实诚人,不怕苦、不怕累,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脱贫致富,是我们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2019年8月24日,杜支伟被指派到迎宾路街道开展扶贫工作,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满腔激情全力以赴。当时面对街道数据库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34户1808人、在册贫困户178户245人这样的数字,他在心中默默立下了“军令状”:定将不负组织重托,不辜负百姓期望,躬耕扶贫,完成脱贫攻坚使命。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杜支伟对各项扶贫政策和制度掌握通透,并向村民们耐心地讲解。“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杜支伟表示,只有深入学习扶贫政策,才能深刻把握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的精神要义,做到扶贫政策吃得透、说得清、用得准。在迎宾路街道,同事都知道他随身携带着一本扶贫“秘籍”,扶贫工作的政策理解执行出现分歧,他来当裁判;帮扶政策落实到户出现偏差,他精准纠错;到户补贴核算,他全力监督。只要一有时间,杜支伟都会参与街道的扶贫培训授课,精准掌握各项扶贫政策,对群众不理解的内容作出解释,让群众清楚、明白。
  为确保所采集的扶贫信息精准无误,白天,杜支伟走村入户、下田入地,与贫困户和村民拉家常,了解各家各户人口、收入、劳动力等情况,宣传扶贫相关政策。晚上,他加班加点建档案、定措施、录信息,经常熬到深夜才休息,对于每一个贫困家庭他都了然于心。
  把扶贫当“家事”,把群众当“家人”。每当杜支伟看见农户在田里劳作,他便上前与农户聊种植情况;看见饲养家禽家畜的农民,就会热情地询问养殖情况;每到一个村组,他都要认真查看饮水安全、产业发展等情况;村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他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一项项着力落实。
  地里的农产品如何变成增收的“软黄金”?消费扶贫尤为关键。看着农户家院子里堆放的南瓜、玉米、杂粮等农产品,杜支伟在朋友圈发信息:“贫困户家自产小米出售,有需要的请联系……”他以这样的方式开启了为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的“渠道”,也逐渐打开了街道消费扶贫的局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久久为功,用心用力用情当好扶贫孺子牛,履职尽责,切实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杜支伟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