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如何打造“智慧助老”服务新模式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明确了20条具体举措。《方案》强调,要保留大众,特别是老年人习惯的传统服务方式;对传统服务方式不能整体保留的,要设定专门服务老年人的绿色通道或专门通道;做好人工服务,让便民窗口、电话专线、引导人员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年人。
由此可见,帮助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引导他们走入数字智慧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与社会接轨,增强人际交流,还能彰显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精神。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国家从宏观层面出台一系列服务措施,更需要全社会多方发力、共谋共建。
在智能化背景下,基层治理应与时俱进推进各项服务全面化与精细化。多举措、多途径为老年人普及数字化知识,开设智能技术培训班,定期组织专人教老人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如利用“敬老月”“重阳节”等节日和各项“敬老爱老”活动,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手把手、面对面帮助老年人掌握操作技能。对于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以提供网购、网上挂号等暖心服务。同时,将老年人智能技术培训和服务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考核当中,形成激励机制,让“智慧助老”服务蔚然成风,让社会治理多一些温暖。
当老人“迷失”在“智能时代”,子女要耐心当好“引路人”。老人不会使用健康码、不会操作智能家电,类似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子女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采取一些务实有效的方法,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对他们进行“数字反哺”。多为老人讲解和演示操作流程,也可以制作携带方便、内容直观的使用手册,方便老人随时随地学习和运用,弥补他们和时代之间的数字鸿沟。
此外,生产企业要针对老人记忆力下降、适应新事物慢等特点,推出智能电子产品的简化版,功能少一些,使用方便一些,让老年人可以“一键通”。针对家电产品,设计、增加语音提示、到时提醒、声音控制等贴心功能。在线下服务中,面对老年人,要根据其需求推荐功能相对简单、便于操作的电子产品。服务尽可能全面细致,包括教会老年人基本使用方法,帮助打印电子发票,并留下联系电话等。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最后,要为老年人融入信息社会营造更好的环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更加发达,智能电子产品更加普及,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信息获取的渠道日渐多样化、多元化,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在不少老年人的认知中,网络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都是不真实的,特别是网络诈骗、信息泄露时有发生,让他们“谈网色变”。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加大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为老年人打消顾虑。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老年人主动融入新环境,积极学习新知识,形成自上而下、人人关怀、服务贴心的为老助老服务新局面。
(黄敏 杨杰)
(本版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