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垃圾“钻”地下 乡村美如画
  本报记者 程立忠 通讯员 吴龙迪 袁世欣
  “这种垃圾箱要比原来露天的好多了,不管风多大,垃圾都不乱飞,特别适合这种多风的气候环境。”1月5日,富县茶坊街道田厢村村民贺百朵像往常一样将垃圾倾倒在村头的地埋式垃圾箱中。
  为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茶坊街道以地埋式垃圾箱取代了露天垃圾倾倒点,相比原来,这种新式的垃圾箱收获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到底是好嘛,风吹不乱飞,口也开得低,倒垃圾省时省力,盖子一关没有臭味,还不占地方。”洛阳社区居民李学成对茶坊街道这一举措赞不绝口。
  近年来,茶坊街道注重乡村振兴中人居环境治理,从居民生活垃圾入手,增强硬件设施,在各村组、社区修建地埋式垃圾坑82个,配备垃圾车7辆。组织成立巡河员专班,对沿岸垃圾、河道内垃圾漂浮物进行定期清除。在各村制定相关制度,定期组织卫生大扫除和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茶坊街道还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河长制、疫情防控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政策宣传,不断提高村民保护环境意识,定期组织各村党员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把房前屋后、通村公路、河流两侧作为整治的重点,绘就出一幅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画卷,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基础。
  “现在村民对人居环境的重要性都有了一定认识,乱扔垃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村东西两头各有一个地埋式垃圾箱,大家都能主动定点倾倒,垃圾清运每周两次。另外,村里还设有四个公益性岗位专职保洁员,全天负责村里保洁,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田厢村监委会主任王田义对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很是欣慰。
  “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进一步加大人居环境经费投入,一方面减轻村集体负担,让村集体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使各村生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达到乡村生态宜居。”茶坊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依杰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