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德润文明三秦 礼赞厚德陕西
一户一院皆风景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守正创新、务实苦干,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培育文明风尚,为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养,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德润文明三秦 礼赞厚德陕西》专栏,与您一起分享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的故事。
  本报记者 黄敏
  隆冬时节,位于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长安区黄良街道立邵村却如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一条条道路干净通达,一座座屋舍整齐划一,一面面文化墙生动意趣,古老门楼和秦曲广场遥相辉映,农家小院与民俗景观相得益彰……1月8日,走在立邵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仿佛走进了一条充满田园意境的时空走廊,一户一院皆是风景。
  拥有独特地理位置的立邵村,不仅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也特别深厚。村中两座建于明代的古门楼东西耸峙,村角沧桑古柏虬曲苍劲,村史馆陈列着传统农耕工具,每一处都承载着村庄发展变迁的人文记忆,孕育着淳朴的文明乡风。
  “近年来,我们村立足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宣传‘孝义和善’文化,通过多项举措做活‘孝’文章,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扎根在每个村民的心里。”说起村子的变化,立邵村党支部委员赵军锁有说不完的话。
  创建文明村,离不开提升村容村貌。立邵村紧扣“乡土风情、山村风格、生态风貌”的主题,以环境治理全域化、村容村貌品质化为目标,结合花园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修炼移风易俗“内功”,使乡村呈现“村中有景、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面貌,不仅跑出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的“加速度”,也跑出了打造生态美、风貌美、生活美、风尚美的宜居乡村“加速度”。
  提升乡村文明,更不离开文化繁荣的“内在”美。立邵村拥有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戏台等多个文化场所。村里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活动,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
  “文明村,大家创;好荣誉,共分享。”这是立邵村老少皆知的一句话。赵军锁说,为了调动群众共建共享乡风文明的积极性,立邵村制定了村规民约,通过“孝亲敬老”“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表彰活动,弘扬孝道、传承美德,为涵养文明乡村注入活力。
  “你们看,这边的宣传标语爱国守法,那边的是敬老爱幼,还有以礼待人、诚实做人……每一句家风家训都传承着文化和精神。”每到一处,赵军锁总能讲出不一样的故事。
  走进村民赵军恒家,只见两层小楼温馨典雅,一盆盆绿植尽显生机,干净整洁的庭院里,用石头堆积成的假山更是别样景致。“美丽庭院不但要家里环境优美,家庭成员还要和村民和睦相处、文明处事。我家门口的这块牌子已经挂了好多年了,这是我们一家人的光荣。”连年被评上“美丽庭院”,赵军恒的爱人说她走到哪儿都觉得脸上有光。
  “我从小就爱好秦腔,虽唱得不好,但图个高兴,没事唱两嗓子,浑身都是舒服的。”在立邵村秦曲广场,赵大爷正和几个老伙计唱秦腔,浑厚的嗓音,地道的“陕味”,很快就将人带入“戏中”。
  十里有其风,百里有其俗。一直以来,立邵村村民喜欢在农闲时扭秧歌、耍社火、唱秦腔,这在方圆几十里也是独树一帜。如今,立邵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农民生活富足和美。新建的秦曲广场造型雅致,戏曲元素浓郁,既是村民娱乐休闲的“打卡地”,也是弘扬民俗文化的大舞台。
  “我们将各种文化活动和乡风文明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带动群众自觉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良好家风民俗。”立邵村党支部书记李星告诉记者,在文明村创建过程中,村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营造出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全村涌现出许多舍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形成了“人人比干劲、家家比创建、户户比争先”的喜人局面。
  冬日暖阳下,巍巍秦岭清晰可见,映照得立邵村愈发清新自然。村道上、广场上,村民三五成群悠闲散步、闲话家常,一幅幸福和美的生活画卷徐徐铺展,处处彰显着这个刚刚荣登“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村镇”榜单的城郊村落的新气象与新魅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