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大棚里结出“钱串串”
  本报记者 何艳艳 通讯员 韦江江
  2020年12月29日,寒冬时节,在吴堡县寇家塬镇李家塔下山村的果蔬产业示范园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22座果蔬大棚里种植的水果西红柿、奶油草莓、圣女果、乳瓜、香瓜等各类果蔬长势喜人。
  过去,李家塔下山村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土豆、玉米等小杂粮,村集体产业经济薄弱,是吴堡县66个贫困村之一。村里零星分散的蔬菜种植户收入微薄,生活水平较低。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李家塔下山村流转土地150余亩,通过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联村共建总长1800多米的22座果蔬大棚。2020年,该村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每年每米110元的价格承包给陕西果业集团黄河有限公司运营五年,带动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稳定增加农户收入。由于园区种植果蔬均为优良品种,市场价值较高,一般100米长的大棚单茬产值可达12万元左右,年产值20万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宋增梅是李家塔下山村的一名脱贫户,以前靠种植土豆等小杂粮生活,收入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她加入果蔬产业示范园,负责管护两座大棚的圣女果,每月工资2600元,如果管理得好,超出了预计产量,还能有超出产量20%的分红。
  为了管理好果蔬大棚,宋增梅购买相关书籍进行学习,翻土、栽苗、打掐、疏果、采摘……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两座果蔬大棚。“才半个月,已经摘了3000多公斤圣女果,照这样计算,采摘量肯定能超出预计产量。”想着能领到固定的工资,还能拿到分红,宋增梅心里美滋滋的。
  和宋增梅一样,在果蔬产业示范园“上班”的脱贫户还有6人,他们每天早早来到大棚里,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细心照料着每座大棚蔬菜。如今,他们已成为管理果蔬大棚的“一把好手”。
  “以前自己种菜产量低、品质差,拉到市场上卖,又累还不赚钱。现在村里有了示范园,全部实现技术化管理,产量高、品质优,销路有保证,还能卖上好价钱。”负责管理奶油草莓大棚的脱贫户李培宽说。
  “与露天种植相比,大棚种植水果蔬菜不受季节限制,可打破时间差、空间差和地域差。我们将大棚承包给陕西果业集团黄河有限公司,1亩大棚水果蔬菜的收入相当于8亩至10亩露天蔬菜的收入,村集体每年能收入20多万元,村民也可实现就近就业。”李家塔下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慧说,“目前,我们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82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