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初心的力量

  吴克敬

  “为了什么呢?为了吃得饱,穿得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前一天,我来到延安参与脱贫攻坚的采访,搜集整理这方面的典型材料和突出代表。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赶在国庆节前来到延安,我是有想法的。在延安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霍爱英的陪同下,我们走进延安市“八一敬老院”,与在这里疗养的老革命家有了一次重温历史、不忘初心的恳谈。6位老革命家从各自参加革命的起因、过程、成长,谈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参加革命的初心,其实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
  后来,我到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采访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我惊讶地发现,当聊起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时,柯小海的初衷与“八一敬老院”老革命家的初心一模一样。
  柯小海是这样说的,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如今遇上了好时代,不仅要吃饱穿暖,还要有新成长、新发展。
  柯小海在与我说这些话不久前,刚赴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当时他就站在“乡村振兴”彩车上,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波澜壮阔的国庆庆典上,陕西元素有许多,涉及国防建设、科技教育、航天航空等方面,然而农业、农民、农村代表,就柯小海一个人。“乡村振兴”的彩车上,包括柯小海在内,有9位代表。柯小海成为其中一员,那是他的骄傲,也是红色土地延安的骄傲。他是应该骄傲的,骄傲他不负青春,为了家乡的百姓,锲而不舍地开拓,坚定不移地奋斗。
  我在索洛湾村采访,得知柯小海的大伯柯玉斌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在索洛湾村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柯玉斌去世早,但他敢闯敢干、勇于革命的精神,给苦难的家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柯小海听村里老辈人讲,他大伯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穷人的肚子要依靠革命来填饱”。
  这应该就是柯小海家的“传家宝”!
  在柯小海的的带领下,我踏访了柯玉斌当年走过的革命路线,来到现在被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的窨子沟,爬上了半山崖壁的石窑洞,那是当地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
  在那孔石窑洞里,柯小海说:“索洛湾村的发展是有根基的。”
  那根基即是人望初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1月初,响应“中国一日·美好小康——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来到索洛湾村,再次见到了柯小海。在进一步交谈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索洛湾村生生不息的初心,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村子里钱、朱、岳、阮、王、秦及柯家诸姓,都有参加革命的人。柯玉斌、钱文彬、朱彩梁、岳英才、阮世龙、秦启发等革命前辈,奔赴抗日前线,参加解放战争,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他们是索洛湾村新时代建设的奠基者。
  今天,索洛湾村村民不忘前辈们的功绩,沿着前辈们走过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行。村里涌现出一批农村建设领头人,像张军朝、路建民两位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就是其中代表。柯小海继承和发扬了他们的优良传统,带领村民不断成长,开拓发展,实现了索洛湾村脱贫致富的目标。
  延安以北地区干旱少雨,而延安以南地区相对湿润温和,林木丰茂,既有高耸入云的乔木林,又有密不透风的灌木林。而更多的地方,乔木夹杂着灌木,灌木夹杂着乔木,当地老百姓把这样的山地叫作“梢林”。
  在深山“梢林”里讨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在延安南部的深山地区,几乎没有一个村子是原始的村落,而是由五湖四海逃荒而来的人组成的。像柯小海家,就是从湖北大别山逃难来的。到了“梢林”里的索洛湾,他们没有被“梢林”难住,而是勇敢地做了“梢林”的主人。如今担任索洛湾村监委会主任的张军朝,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日子艰难时,村里人缺吃少穿,饿得人眼睛冒金星,只能手提老䦆头,上山刨“鸡头根”,钻“梢林”捡拾橡树籽,磨成粉填肚子。春天来了,山林绿了,上山挖野菜,钻树林折树梢,煮来充饥……这样的生活,谁能说好过呢?好过难过都得过,“梢林”就这样锻炼着索洛湾村人,培养着索洛湾村人。
  索洛湾村村民在柯小海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陕西省脱贫致富的典型村,柯小海也成为脱贫致富标兵。如今,索洛湾村正向着更高的目标攀升,把一个“梢林”里的小山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公园化村庄”。
  索洛湾村建设的核心是村里的窨子沟。柯小海与全体村民奋战了五年,一千八百多个日夜,把一条原始的窨子沟建设成一个游人如织的大公园。
  公园规划建设的景区有内环谷栈道、山间石路、彩画廊桥、飞云瀑布等,耗资5000余万元。而这只是一期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以预见的是,窨子沟公园为索洛湾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更是实在的。
  索洛湾村现有116户416人。2014年,村中富裕户56家、发展户601家。2016年,索洛湾村集体走向了小康道路。现在的索洛湾村集体经营的企业有三家,即黄陵县龙湾汽车服务站、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蔬菜专业合作社、黄陵县双龙索洛湾绿地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的经营方向既有工程开发、运输、煤炭信息,还有汽修、农林牧业生产种植养殖、旅游餐饮等。
  如今,索洛湾村集体资产早已突破亿元大关!
  从1998年开始,柯小海担任索洛湾村村干部,到今年已经22年了。他怀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带领村民走上了康庄大道。他们走得艰难,走得辛苦,但走得坦荡,走得辉煌。
  然而,柯小海没有忘记他现在不只是索洛湾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是双龙镇党委副书记。因为在索洛湾村的成功实践,他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
  柯小海首先把目标投向了索洛湾村周边的几个村庄,创造性地提出“强村带弱村,先富帮后富,同奔小康路”的工作思路。柯小海采取的方法,先在索洛湾村行之有效的一些工作策略上,进行针对性地调整,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吸纳周边的官庄村、河浦村、崖头村等35家急需脱贫的农户,加入索洛湾村合作社,再结合居住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他们的劳作能力,为每户免费提供10箱中蜂。农户只管看守蜂箱的安全,至于蜂群的繁殖等专业性难题,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最后产出的蜂蜜,也由合作社统一采收、销售。年终,合作社统一结算,把全部的收益分发给贫困户。如今,这些贫困户仅养殖中蜂的收益,每年都在1.5万元以上。
  大院子村素有制作豆制品的传统。柯小海为大院子村量身打造豆制品生产产业,投资100万元,建起了一家豆制品深加工工厂。其中,豆芽加工房14间、豆腐加工房3间、锅炉房3间,以及非生产用房10间,面积1700平方米,还添置了锅炉、泡制瓦罐等大型豆制品机械。大院子村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豆腐村,为村子进一步实现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崖头庄村贫困户伍玉平家是柯小海的帮扶对象。柯小海在得知分工后,当天就去了伍玉平家。进门看了一眼,柯小海心里就难受,他想象过这家的情况,但没有想到这么困难。伍玉平一家六口人,老伴腿脚残疾,孙女一岁,儿子、儿媳、女儿全都在10亩山地里刨生活。柯小海往土炕上一坐,与他们拉起了家常,听取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他们一起讨论,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最后,柯小海给伍玉平家制定了一个三年脱贫计划,先是养殖土鸡和鸭子各200只,放养中蜂10箱。为了实现目标,柯小海资助3000元,购买养殖设备,还把伍玉平儿子安排到镇上工作。
  伍玉平家住房条件差,柯小海就运来水泥砂石,维修了房舍,硬化了院落。房子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如今,伍玉平家已全面脱贫。
  再是崖头庄村的杨永福,他并不是柯小海帮扶的对象,但柯小海知道情况后,就主动帮助他。
  五年前,杨永福在外打工,腿部受伤。五年来,虽然杨永福的伤势好了很多,但还是不能下地干活。他因此不得不闲在家里,坐吃山空,生活困难。柯小海与他谈心,知道他并不想受人救济,还想凭着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柯小海欣赏杨永福的志气,特意安排他当索洛湾村的清洁工。现在,有了每月2000元的工资,杨永福生活无忧。
  我在索洛湾村见到了杨永福。他脸上的笑容焕发出索洛湾村人特有的满足与安逸。
  就在杨永福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索洛湾村街道上,我喜悦地转悠着,突然听见哪户人家在播放王二妮演唱的信天游。我侧耳细听,这是一曲新编的信天游《爱陕北》——
  一方土一方水,养育了我祖辈。
  山丹丹红艳艳,开得是那样美。
  信天游唱不完,黄土地情和爱。
  东方红红满天,万里春风吹。
  ……
  我用我的歌声唱陕北,
  唱不够家乡的山和水。
  宝塔放光辉,腰鼓敲得像春雷,
  光芒万丈照陕北。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