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留住乡村振兴的“装台人”
——我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促乡村人才结构加快升级调查
    在寒风中揽活的农民工。 记者 方腾 摄

    陈强的乡村民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热地。

    在西安城南一个工地上,来自四川的几名建筑工人正辛苦忙碌着。 记者 方腾 摄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最近,电视剧《装台》火爆全国。“装台”,就是为戏曲文艺剧团表演搭建舞台,而搭建者是“装台人”。这是一群在文艺剧团干苦力的农民工,是奋斗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装台”具有一定专业性。如果说一场成功的文艺演出离不开专业“装台人”,那么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就需要更多各具特长的“装台人”。
  为推进人才返乡入乡,近几年,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省各地也结合实际,努力念好“引才经”。随着职业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人才涌现田间地头,劳动力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的趋势持续增强,助推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勾勒出新型乡村人才体系建设的时代轮廓。
  1 人才回流,社会因素仍然明显
  诺大的剧场内,几名工人来回穿梭,装灯、调音、布景,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是12月18日,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上演的一幕现实版“装台”。作为《装台》剧中男主人公的原型,朱冬平带领20余名农民工兄弟,常年游走在“装台”与“拆台”之间。
  “有活时大家跟着团队走,没活就打零工。”朱冬平说,尽管“装台人”干的是技术活,但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让大多数人无力留下。
  52岁的孙德虎来自甘肃农村,大家都叫他“甘肃”。“家人都在老家,等我干不动了,就回去。”谈及未来,“甘肃”有些惆怅,“在城里没房子,总感觉人‘飘’着。”
  “甘肃”的选择戳中了千万名农民工的痛点。他们来自乡村,大多数人终将返回乡村。值得注意的是,新背景下,出于个人和家庭等因素被迫返乡的农民工仍然居多,但“回归”有了新内容。省社科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深有感触:“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化,不仅需要普通劳动力,还需要懂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拥有新理念的高素质劳动力。而农村的发展也使乡村更具吸引力,家庭农场、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返乡。”
  2 乡村蝶变,激发返乡意愿
  来自四川的岳瑞今年28岁,是西安一个工地的“小工头”,他说:“每年回一次老家,看到村里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户户住新房,感觉农村真的不一样了。我想再干几年就回乡创业。”
  在人力市场揽活的赵胜武,说他年底回洛南老家就不打算再出来了。50多岁的他想法很简单:“家里从山上搬到了新社区,回去可以在社区工厂上班,挣的不比外面少,还能照顾家人。”
  这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心声。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吸纳就业的产业不断壮大,在政策激励和亲情、乡情召唤下,农民工开始源源不断回归乡村,并实现安居乐业。
  从调查来看,虽然农民工外流仍占主导,但回流趋势在不断“升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离开或留下,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王建康说,城市建设和乡村发展都离不开人,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助推农村人才体系从单一结构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3 返乡入乡,凝聚发展“新红利”
  在当前农村,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形成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和人员一起回归的“头雁效应”愈加明显,人才“新红利”正在乡村持续释放。
  2019年,33岁的武彪在家乡眉县横渠镇投资3000万元,建成全自动化高速纸箱生产工厂,并与各大企业对接,形成稳固产业链,不仅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还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和人才返乡。目前,眉县全县返乡创业人员达1.8万人,带动就业6万余人。
  在西安市鄠邑区西涝峪口村,从事艺术工作的陈强把自己的绘画和当地民居结合在一起,打造了远近闻名的“唐爵·山宿”民宿。陈强说,是美丽乡村建设助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他看到了商机。
  人才回归,不仅给农村带来优质资源,也为乡村注入发展“活水”。为了激励人才返乡入乡,全省各地各显“妙招”,出台了很多优惠、便捷的激励政策。
  “你想回来干什么?你点‘菜’,我们端‘菜’。”子洲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为引导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抱团发展,子洲县先后推出了“店小二”“子商回归”等特色招商引资模式。
  在镇巴县,政府不仅成立专项基金,还简化小微贷款程序、放宽贷款申请条件,吸引劳动力回归。
  近年来,我省采取了有力措施,感召人才回乡创业,培育乡村振兴后备人才。今年,我省又出台了26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以创业带动“稳就业”。
  此外,我省还创建了一批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今年年底前实现覆盖约1000个乡镇(街道),为返乡入乡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实操、销售对接等“一条龙”创业就业服务。目前,全省1365家社区工厂和1120家就业扶贫基地共吸纳劳动力就业17.17万人。
  王建康表示,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是一个完整体系,拉动了人才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政府应在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加快人才培育和使用,完善各项保障制度,营造更加和谐的创业就业环境,让每一个“归雁”都留得住、飞得高。
  手记
  育振兴“沃土” 引人才回流
  ■黄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落地见效,昔日贫瘠的乡村变成发展的热土。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使乡村成为孕育商机、创造机遇的沃土。
  总体来看,农民工就业不愁。但农民工返乡更多的是一种被动选择,受政策激励主动返乡的比例较小,且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仍以农业为主。很多人有创业意愿,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无法实践。可以说,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整体形势较为乐观,但存在的一些阻碍、短板亟需解决和弥补。
  “目前,整个新生代农民工在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等方面和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区别。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完成从一个简单劳动力向熟练产业工人的转型。”王建康认为,目前乡村应在留住人才方面多下功夫。
  新型乡村人才体系建设,必须抓关键、抓少数。比如,对具有潜质的优秀人才要重点培育,并加大时间和资金投入。同时应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鼓励人才走出去,学习新型生产管理技能和经营理念。通过这种形式,培养更多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乡村致富带头人。
  另外,还要抓乡村公共服务的关键和少数。如乡村医生、教师等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王建康建议,不妨设立特殊岗位津贴、人才津贴等奖补措施,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人才不愿留在乡村的现象,让乡村真正成为人才发展的“沃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