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文化惠民提自信
他用光影“点亮”乡村

    工作中的张百盛。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十三五”期间,我省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661个,覆盖率96.94%。
  ●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13家,覆盖率96%;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23个,覆盖率98.44%。
  ●五年来,通过持续举办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陕西省群众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带动全省群众文化意识和基层文化服务水平整体大幅提升,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12月8日17时,天色渐晚。张百盛匆匆吃完晚饭,便骑上三轮车,带着放映设备,赶往东花园村为群众放电影。
  张百盛是西安高新区秦渡镇一名公益电影放映员。今年65岁的他,19岁就进入秦渡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46年来,他换了4套设备、3辆板车、1辆自行车、2辆三轮车,放了上千场电影,走遍了上百个村庄。
  “老张,今晚放啥电影?”
  “今天去东花园村放《香港大营救》。”家门口,邻居热情地跟张百盛打招呼。
  清点好三轮车上的设备,张百盛骑上车穿行在乡村小路上。
  “以前是老式设备,很笨重,都是用板车或者自行车拉,走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虽然劳累辛苦,但捧场的人特别多,看着大伙儿鼓掌,我就觉得值。”张百盛很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46年里,只要接到放映通知,张百盛就会按时赶到放映场地,风雨无阻。制作放映海报、录制广播内容、布置场地……一件件、一桩桩,他总是有条不紊。
  放电影的消息一经传开,村民们从家中聚拢而来,大人闲聊漫谈,小孩子穿梭嬉闹。夜色渐浓,随着放映机打出光束,电影开始了。张百盛看到兴致勃勃的观影群众,心里特别高兴。
  张百盛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电影放映的场次、地点以及观影人数。“记录场次,我心里就有了底。为群众放电影,满足大伙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最重要的。”那些放映时的热闹场景,张百盛至今难忘。
  除了电影,张百盛还会放映宣传片、科教片和公益片,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使以往单调乏味的乡村夜晚变得“有声有色”。
  2007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被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从此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图像清晰的电影。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是“十三五”文化下乡、文化惠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要提升乡村文化自信。5年来,我省乡村文化建设大刀阔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织牢织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服务水平加快提升……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期间,乡村露天电影重新火热起来。对张百盛来说,这一改变让他拥有了全新的放映设备,也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
  “小时候,看场电影不容易。如今,娱乐活动多了,不只放电影,各镇还建了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村民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日子越过越幸福。”回忆往昔,张百盛感慨万千。
  从儿时的观影心情到如今的放映心态,张百盛对乡村电影热爱如初。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在放映过程中了解村民们对种植、养殖等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便积极向电影公司提出订购相关科普影片的建议,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这些年来,哪个村需要放什么影片,哪些群体喜欢看什么电影,张百盛都一清二楚。现在的他,还会申请下载新影片,让村民享受新型“文化盛宴”,确保文化惠民工程落地见效。
  其实,在农村放电影是件“苦差事”,不仅披星戴月、路途颠簸,还要战高温、冒风雨,张百盛却数十年如一日,从不缺席。他说:“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天气恶劣就在室内放,停电就找电工修,要保证文化下乡不间断。”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8月27日公益电影放映才复工,规定的全年影片放映数量并没有减少。张百盛每天跑两个村,放4部电影,下午三四时出发,深夜才回到家。数月以来,张百盛跑遍了周边40余个村子,为村民送去240场电影。
  “10月份,我到张良寨放电影,来观影的村民很多,中途下起了雨,大家跑回家拿来雨伞继续观看,没有人离开。”那一天很忙碌,疲惫的张百盛却很欣慰。
  从用板车拉放映胶片机,到用三轮车运数字电影机,从泥泞不堪的田间土路到通村硬化水泥公路,历时46载,秦渡镇各个乡村的角落都留下了张百盛的足迹,他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放映员“张师”。
  “这些年,多亏张师给我们放电影,丰富了大伙儿的文化生活。”提起张百盛,秦渡镇的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
  “十三五”期间,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基层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激发了乡村文化潜力,提升了美丽乡村内涵。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便捷的文化生活,以文化为核心的新业态加快催生,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新引擎。
  一份责任,一份坚守。作为一名乡村文化传播者,张百盛因为敬业和执着,曾多次被西安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评为优秀放映员。
  在推进文化下乡的路上,还有很多像张百盛一样的人,在夜幕下默默坚守,用光影“点亮”乡村,把党和政府的好声音传到乡村的每个角落。如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乡村文化也将迎来全新的建设局面。
  “每当看到乡亲们沉浸在观影的喜悦中,我就觉得特别踏实。放了大半辈子电影了,我还想继续干下去,让群众通过电影感受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对下一步的工作,张百盛信心满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