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进城记
  张艳茜
  曾几何时,因为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市与乡村,就这样被分割开来,泾渭分明。多年里,对于进城,对于成为城里人,曾经是无数生活在乡村青年的梦想。其实,20世纪的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城市里很大一部分人,也不过是进城不久,并且刚将大裆裤、对襟袄换成了中山装而已,却被城市外的人极为羡慕地看作了城里人。
  著名作家路遥总结自己的人生之路时说,他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当年,带着一身陕北黄土地和窑洞的气息,走进古都西安的路遥,所走过的“从农村到城市”漫长之路,其实也是许多陕西作家艰苦卓绝的奋斗之路。即使是距离西安城很近的灞桥区白鹿原下的陈忠实,也曾为获得城市户口走过一段不短的岁月。评论家李星很准确地称这些作家为“农裔城籍”作家。
  而今,户籍不再是城与乡两地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城市也不再以城池或城墙为标志。
  参加由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局)、陕西农村报社主办的“灵动泾河 新城新姿”的采风活动,让我再次走进泾河新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原点,蜿蜒迂回穿城“泾渭分明”的泾河,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创造与流转,衍生了许多悲壮苍凉故事的郑国渠,与一座现代化的开放的泾河新城就这样在历史与现实中交叉穿梭着。
  了解了这座新城的前世今生,不由得就会产生进城的感觉。
  古都西安,虽然从汉唐开始,便是行政中心,但是地处西安正北部的泾河新城,历史上却是关中的“商业核心圈”。早在明朝初年,渭河沿岸泾阳、三原等地的陕西商民,利用在集散物资上地理环境的便捷优势,输粮边关,换取盐引,形成了以乡土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商人集团。他们的经商足迹遍及西北、西南的广袤地区,就此成就了名震四海的“天下第一商帮”——陕西商帮,而蕴含“神秘金花”的“泾阳茯茶”不仅从这里诞生,畅销西北牧区,还走向丝路各国,成就了这片土地百年商业的繁华。那车水马龙、软红香土的一派城市繁荣景象,或许常常被当年西安城的人们羡慕不已呢。
  “陕商文化博览馆”坐落在中国最高的砖塔——崇文塔的脚下。这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宝塔,见证了陕西商帮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也见证了“泾河之阳,盛世商都”的繁荣,巍峨的崇文塔更是见证了泾河新城今生的巨变。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2018年以来,泾河新城按照“大西安北跨战略核心聚集区”的发展定位,经过辛苦耕耘,如今泾河新城早已焕然一新,区域内道路四通八达,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发展。经过整体规划改造,曾经靠拿锄头种地为生的乡民,住进了宽敞的高楼单元房。他们的孩子不用走远路,就可以与城里的孩子一起,上同一所学校,用同一张课桌。岁月终究让他们融入了城市,成为城里人。
  泾河新城还有乐华城的喧闹,大型战争史诗特效演艺《秦汉·风云》场场爆满,还有温泉乐园的闲适、茯茶镇浓郁醇厚的茯茶和各种各样的小吃,吸引着省内省外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主干道与西安主城区的陆续对接,医院、学校、生态环境、文体设施及水系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此外,“院士谷”的未来愿景,也令人向往着迷。这里即是发展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大西安工业走廊上的创研大脑,也是泾河新城精心策划并全力打造的城市发展新引擎。
  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着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人来到这里,共同为打造一个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业态丰富、品质高端、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做出不懈的努力。
  进城,做个城里人,不再是梦想。(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