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黄河 车向斌 文/图
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我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系列政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量的增长、质的提升、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雁”
近年来,我省各地现代农业普遍发展迅速,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领头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加上不断深化改革的强力助推驱动,农业规模经营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势头强劲。
北庄村是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一个大村,全村502户1604人。陕北最大的自流灌溉渠“定惠渠”穿村而过,成功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问题,村子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近年也出现了耕地撂荒、村民农业增收趋缓、村组织涣散等新问题。
2016年,村党支部作出土地流转倡议,先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40多次,在激烈讨论中寻找产业发展的“金点子”。改革关口,10名班子成员带头,7名村民小组长、7名党员群众、16户贫困户入股,认定40股,每股2.5万元,累计注资100万元,流转撂荒稻田1035亩。
当年11月20日,北庄村成立了“横山区业雄农林牧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底,每股分红1万元、大米105公斤,土地流转每亩分大米25公斤,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集中经营首战告捷。合作社取得成功后,村民们看到了甜头、打消了疑虑,纷纷提出入股意愿,致富门路越走越宽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多年来,延安市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积极开展省、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级联创”活动。从目标任务、培育创建、完善名录系统、示范带动、经费保障、业务指导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步伐。目前,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992个,社员数达到15.95万人。
同时,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延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延安市培育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果业强市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均明确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信贷、土地流转、以奖代补、直销窗口建设补贴、品牌建设奖励等一系列扶持措施。特别是《关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连续5年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合作社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快实施农业转型升级,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留坝县是我省秦岭山区偏远贫困县,目前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76个,其中龙头企业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92个、家庭农场53个、种养大户22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40%。全县192个合作社涉及种植类的有57个、养殖类28个、扶贫互助合作社75个,成员数6791人,带动贫困户1650户;经营土地面积3390亩,流转土地面积2824亩。示范合作社19个,其中:百强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2个、县级示范社14个。合作社经营范围涉及休闲餐饮、苗木花卉、加工、农技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在组织带动小农户发展生产、衔接产销、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该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
城固县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把合作社品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该县注重商标注册,申请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质量认证、农产品包装工作,市场开拓能力和综合实力逐步加强。农业部门认定的示范合作社15家,生产领域涵盖了粮食、蔬菜、果茶、林业、渔业、畜牧等农业产业的各个方面。一些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如华源、观坝、胜强、郑家坡等柑橘专业合作社都不仅建有柑橘包装生产线,而且将社员和周边群众的柑橘远销西北地区20多个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并取得进出口贸易经营权证。产品远销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欧洲以及东南亚等,把“城固柑橘”推向国际市场。陕果集团、禾禾公司、奇峰源等企业在镇村建立高标准水果生产基地,建有自己的销售窗口,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提高基地果品效益。
宜君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接合部,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被誉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叶“绿肺”,具有发展玉米、苹果、核桃、生态避暑旅游等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努力,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注册登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29个,成员总数41838人,带动农户27450户,成员出资总额689748.39万元;涉及苹果、核桃、玉米、蔬菜、中药材、养殖业、农机服务业等产业。其中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现建成宜君县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云丰玉米专业合作社、金祥核桃专业合作社、丰茂苹果专业合作社等“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5个,市级优秀示范社26个。
宜君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发展速度较快、覆盖范围较广外,服务功能较强是一大显著特点。截至2019年底,全县合作社累计为社员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30.97万人次,组织社员和农户改良品种37万亩,统一配送农资172万吨,统一病虫害防治25万亩,统一销售(加工)产品317万吨。解决了一些单家独户“办不了”、村级组织“管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难题。
聚合各方力量发展壮大合作社造福农民
合作起来力量大,抱团才能谋求大发展。合作社以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联合合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法自愿组建合作社联合社,目前全省已有143家联合社。
宝鸡市眉县秦旺果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2007年注册时只有1万元,社员43户。这些年,合作社边建边扩大生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合作社注册资金已达到2000万元,入社成员612人,理事会成员6名,员工47人,各类技术人员27名,中级以上职称12人。建起了贮藏冷库65座,总储量7000吨,并有20000吨果品分选线2条。建立优质猕猴桃示范基地8875亩,其中有机猕猴桃基地1080亩,并注册了“秦旺”商标。在全县5个乡镇、56个自然村设立58个农技服务点,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农资供应、社会扶贫、订单收购等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入社成员较未入社成员多增收2700元以上。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宽阔地带,是陕西的“东大门”,是全国著名的“苹果之乡”“酥梨之乡”“柿子之乡”“奶山羊之乡”“花椒之乡”。截至目前,渭南市农民合作社达650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8个,省级示范社135个(省级百强社51个),市级示范社173个。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共1852个,其中纳入名录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0个,全市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204万亩次,服务小农户23万户。
近年来,以农业生产土地托管为核心的社会化服务在渭南应运而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这一服务的主力军。全市托管主体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全托管、半托管和订单托管三种形式。托管主要集中在富平、临渭、白水、大荔和经开区等县区。富平县、大荔县和临渭区以托管小麦为主,面积在120万亩左右,主要围绕陕富面业面粉生产企业,进行优质小麦生产服务。同时,出现了白水县果园、蒲城县西甜瓜和大荔县胡萝卜等多种作物的生产托管形式。
白水县推行“产业全托管、产销一体化”方式,共托管1167户果农果园5829亩。托管两年的果园亩产量平均增加800斤左右,农民收入亩均提高1500余元。
大荔县荔盛萝卜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实行“五统一”模式,既保证了合作社的货源,也保证了社员的收益,实现了双赢。合作社已托管土地2万余亩,年收购加工销售2.4万吨,产值3000万元。
富平县富秦星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了自己种植粮食外,还为种植户提供订单服务,今年全程托管小麦6000多亩,半托管1.5万亩,拥有各类农机具275台套。
华州区2019年筛选出华州区大明镇里峪口股份经济合作社、渭南市益环塑业有限公司等20个企业、合作社,实施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服务农作物面积40095亩,为种养大户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服务34场次,使受训人数达到6350人次。
经开区渭南福康大田农机合作社是一家专业的农业服务机构,涉及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防及秸秆综合利用环节的智能化农机产品。合作社目前拥有300多台农业机械,托管农田3万亩,建有村级服务站13个,累计服务面积6万余亩,服务涉及渭南市3个乡镇16个村,累计服务农户1600余户。
土地托管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大型化、功能化、科技化的市场需求,加快了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解放了生产力,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推进了城镇化建设,加速了农业标准化、现代化进程。
据了解,我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步增长,产业类型日趋多样,合作内容更加丰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达6.1万家,位居全国第15位,入社农户202.6万户,带动非社员农户390.3万户,基本实现行政村、主导产业和从业农户全覆盖。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全省6.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布陕南、陕北和关中,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主力军,正在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