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满园“丰景”关不住 藏“技”于田粮满仓
    靖俊涛老人用镰刀拣拾闲散稻秆。

    苹果采摘现场。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胡小宁 文/图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坚持“一稳双提”策略,千方百计稳面积,多措并举提产能、提单产。今年全省粮食产量呈增产趋势,夏粮增产,秋粮持平略增,全年粮食为丰收年景。
  “关中小江南”喜丰收
  11月11日下午,在西安高新区东大街道西庄村、北大村的村集体经济稻田里,到处都是有序运转的收割机和欢声笑语的忙碌人群。
  这是西安地区首个千亩水稻基地西庄村片区。稻田里,78岁的靖俊涛老人手里握一把镰刀,正在和其他村民一起,将零星散落在地里的稻穗一根根收集起来。
  “今天拿着镰刀来收水稻,这些年轻人都给我说镰刀用不上。你看,这机器在地里转几圈,眨眼功夫就把稻谷收割完了,水稻直接在地里就可以脱粒,真是开了眼界了。”靖俊涛笑着说。
  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一片片的稻谷从传送筒倾泻而下,不一会儿就装满了粮车。
  据靖俊涛等几位老人介绍,村里的水稻种植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后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种水稻的农户也就越来越少了。但从今年起,在村里的集体经济稻田里,稻谷又恢复了种植。“今年村上种的新品种水稻米粒大,颗颗饱满,很多年都没体验过这么喜人的丰收场景了。这高科技不但能丰收,还把劳力都解放了。”靖俊涛老人乐呵呵地说。
  西庄村村民靖成立正在水稻基地忙活。他说:“我从年初就开始在村上务工,离家近,照顾孩子方便,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在丰收现场,还有一位一直忙碌的年轻人——靖磊。
  靖磊是东大街道千亩水稻基地负责人。据他介绍,该项目是西安高新区2020年“十个一”工程中的文化项目之一,由北大村片区(约450亩)和西庄村片区(约550亩)组成。
  今年是基地建成后的首次丰收季,预计水稻产量约每亩500公斤,加工成大米约每亩350公斤,预计大米价格约在每公斤20元(无精包装),每亩产出约7000元,目前大米还在加工中,预计能收获81吨左右。全村经济集体组织成员约1800人都能惠及。另外,西大村还种植有140亩油葵,预计亩产量能200公斤~250公斤,每亩产出约5000元。
  把村里这些集体经济田管理好,增加群众收入,盘活集体经济,重振秦岭山下的“关中小江南”稻田丰收美景,这是靖磊返乡创业的梦想,而今天这样的丰收场景,更是令这个年轻人对今后的增收、创收信心倍增。
  卖水果凭借电商不费力
  今年,陕西粮食丰收了,各地水果同样成果喜人。
  11月10日,在富平县曹村镇大渠村的果园里,几名妇女正在有条不紊地采摘苹果,有人架梯子,有人分拣装箱,红彤彤的苹果映红了她们的脸庞。
  “今年种的是‘粉红女士’新品种。我种了两亩,收成很好,我主要利用电商在线上销售,省事又方便。线上每斤2.5元批发价,现在苹果边摘边卖,供不应求。目前已经卖了几千元了,明年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果园种植户马宁驾驶着一辆农用三轮车穿梭在田间地头拉苹果,顺手就从树上摘下几颗红苹果,和一起干活的几位姐妹们吃了起来:“这是有机苹果,不打农药,不洗也能吃,别看个儿小,特别甜。”
  今年苹果价格虽高,却也呈现出天气等灾害的防范不利弊端。黄陵县阿党苹果专业合作社曾经依托京东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全程可视化溯源体系,高标准打造出了高品质苹果示范基地。但在今年春季,却由于受冰雹灾害影响,苹果产量锐减。合作社理事长刘双奎深有感触:“明年,我们会在重视天气因素的基础之上。早动手、早防范,利用高科技数字化农业技术重振农业雄风。”
  据了解,今年的农产品线上销售更受欢迎,果农也能够主动适应市场,线上销售低价开、走货快,销路基本顺畅。各地目前也正在采取各种保障措施加快快递进村工作。西安市已经完成了17个市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建设;截至11月10日,延安市13个县(市、区)1784个行政村完成“快递进村”794个,全市快递进村覆盖率44.5%,不仅提前完成了2020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任务,也为当地农产品快速销售奠定了扎实基础。
  据统计,今年3季度,我省水果产量522.75万吨,同比增长5.2%。其中,苹果产量289.93万吨,增幅3.2%,占当季水果产量的55.5%,而这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大多依靠的是线上销售。
  宽幅沟播技术功不可没
  眼下,粮食、水果丰产丰收,新的庄稼正在茁壮成长,全省各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11月16日,在周至县广济镇南大坪村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小麦一眼望不到边,长势喜人。
  今年,周至县农技中心在该县广济镇南大村、跃进村时家山堡,四屯镇苏村建立了2000亩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2个;南大坪村、苏村建立100亩小麦绿色示范园2个;在南大坪示范园还安排了水地小麦主推品种筛选试验、新品种展示试验等试验示范。而周至县两个示范区连续几年应用宽幅沟播技术,2020年小麦经市级复测,周至尚村镇小水屯村百亩示范园平均亩产609.3公斤,位居西安市单产第一;周至南大坪百亩示范园平均亩产602.5公斤,位居西安市单产第三。
  目前,周至县各示范点小麦长势旺盛,各项生长指标明显好于往年。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王向平介绍,在目前初冬时节,更能体现出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的优越性:可有利于冬季麦苗避风避寒,有效避免麦苗受冻;开春后,垄面覆盖的秸秆储蓄光照温度,加快腐化升温,进而提高地力,促进小麦早生早发,提高分蘖成穗;宽窄行秸秆覆盖带加大苗带间距,形成类似边行环境,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小麦单产水平,通过此技术,小麦亩产可增加70公斤~80公斤。
  目前,我省主要以小麦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模式为推进方式,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地20多个粮食主产县连续开展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我省来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手记
  丰产增收须靠科技力量
  ■胡小宁
  11月18日上午,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门获悉:今年全省粮食农作物防治面积8277.27万亩,保产小麦等夏粮74.7万吨,秋粮52.3万吨。
  但与此同时,榆林地区受春、夏连旱影响,秋粮播种、出苗及生长发育情况较差,同时因结构调整,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下降,且今年干旱持续时间长、发生程度深、覆盖范围广,同时受播种期晚、气温偏低等因素影响,部分玉米将无法正常收获从而转化为青储饲料。
  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我省夏粮播种面积1655.48万亩,产量453.49万吨,增长7.9%,全省夏粮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夏粮和小麦总产均为近五年第一、近十年第三,夏粮、小麦单产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我省农业“3+X”工程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扶贫项目效能显现,关中、陕南等地区秋粮更是涨势喜人,为农业发展注入了良好新动能。全省粮、果、蔬等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农业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前3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47.15亿元,不断走高,增长2.5%,比上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今年的农业种植,更加倾向于依托全程机械化等高科技手段,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强化病虫防控,严控危害损失,农业新技术推广、扶持力度明显增大。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