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老百姓口中的好人
    马青亮(右)为贫困群众送慰问品。

  本报通讯员 史向宏 文/图
  2015年6月,延长石油集团的马青亮被选派到延川县文安驿镇上驿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这里一干就是五年。在这五年里,上驿村的面貌变化了,贫困户贫穷的“帽子”摘掉了。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活出精气神了。
  “就是没锅没米也要把米汤熬好”
  上驿村虽然地处文安驿镇中心,但村集体经济薄弱,民情异常复杂。五年前,刚挑上第一书记重担的马青亮看到眼前的景象,彷徨和压力都在心底。
  围绕上驿村党建核心、扶贫重心、服务中心,他借助原单位从事党建宣传工作的强项和人力资源,和同事一起策划起草了一系列构想及文本,确立了“党建引领、文化聚力、产业支撑、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自己制定的宏伟蓝图他暗下决心:就是没锅没米也要把米汤熬好。马青亮就这么忙活起来了,他向各方争取35万元资金,完成了上驿村党员活动室和村民培训中心的装修及设施配套。同时,他还制定了上驿村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使村里形成了“有地议事、有章办事、有人管事”的新局面。
  考虑到村党支部党员年龄结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理解政策文件精神程度较差的实际情况,他将主题教育学习内容编成快板、陕北说书、三句半,与传统歌舞、秧歌、诗歌等相结合,多次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和主题学习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把政策“变着花样”地渗透到群众中去,村民文化活动也逐渐成了气候。
  “要让自己身心在上驿村扎到底”
  进村一年后,马青亮在村民大会上郑重承诺:到上驿村工作不是来“镀金”“淘金”,做一名“匆匆过客”的,要让自己身心在上驿村扎到底。
  为了加强驻村工作队工作,他带领驻村干部主动走田头、坐炕头、看灶头,帮助贫困户“开思路、堵盲路、找出路”,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作为扶贫队队长,他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延长石油包扶的7个村庄,以及投资748万元建成的100座蔬菜大棚内。
  贫困户吴艳艳说:“我是个残疾人,丈夫也去世了。当初两个孩子要上学,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马书记的帮助下,我办起了小卖部,他多次联系延长石油延川站和延川县机械厂,让我为两个单位的职工灶供米面油。说实在的,太感谢他了。”
  “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017年底,当村里人听到马青亮第一书记任期已满,他们找到正在调研“两联一包”工作的延长石油集团相关负责领导,请求马青亮继续留任。相关负责领导当场表态,让马青亮继续到村任职。
  在马青亮看来,驻村干部要静得下心来,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扎得进群众,干得了事,把扶贫工作确确实实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据了解,依托延长石油几年来拨付的2422万元扶贫资金,马青亮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产业格局进行立体化布局,推动“山顶果园黄花衬,川道大棚沟养猪,生态产品进延长”的产、供、销闭环模式,结合村情实际,采取“支部+合作社+项目”的产业扶贫模式,累计投入2422万元扶贫资金,建成167座大棚、200亩畜草基地、300亩黄花基地等产业扶贫项目,形成了“以草定畜、以圈置肥、以花促游、以棚富民、以购代扶”的帮扶特色。2019年,帮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左右。
  “不能拖扶贫工作的后腿”
  2019年,马青亮被组织提拔为延长石油集团扶贫办主任。按照“指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介入不深入、督促不督办”工作原则,在担任集团扶贫办主任以来,马青亮加强与包扶县、包扶镇、包扶村两委协调沟通,时刻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带领当地老百姓发展一批种植、养殖、储存、消费相结合的产业基地,彰显了国企担当与责任。
  今年4月3日,他正准备下楼与驻村干部们到扶贫项目点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时,由于刚拖过地板的楼道水渍未干,他右脚一滑,左脚腕重重地磕在了楼梯台阶上。他忍着疼痛,坚持把工作汇报完毕,才到医院拍片检查。
  医生再三叮嘱他要在家休养,不能大量活动。可当时正是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关键时期,他必须到帮扶村督促扶贫干部完成尾留工程。他说:“虽然我拄着双拐,但不能拖扶贫工作的后腿,掉脱贫攻坚的链子!”
  这些年,一提起马青亮,当地村民都会称赞说:“马青亮是个好人。”老百姓口中的这个好人,是对马青亮最大的肯定和赞扬。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