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活力供销”添“活力”
——我省供销社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打造为农服务新模式
    安康市汉滨区“扶贫832平台”线下展厅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民青睐。

    村级供销合作社把农资物品送到农民家门口。
    榆林订单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土地托管让现代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本报记者 黄敏
  农用物资、日常家用、扶贫电商、土地托管……如今,我省已建成9321个农村综合服务社、1417个基层社。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供销社提供的各种便民服务,供销助农兴农的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全省供销合作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把供销社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服务平台。”省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杨效宏说。
  畅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入秋以来,合阳县王村镇运庄村供销电子服务社负责人王艳红忙得不可开交,选种子、挑苗木、供应化肥农药,满足当地群众农资购买需求;联系订单,协调物流,帮助果农销售苹果、核桃、柿子等农产品。一边秋收秋种紧锣密鼓,一边瓜果飘香,电商物流热火朝天,王艳红累并快乐着。
  “老百姓还是很信任供销社的,产品质量有保障,大家买得放心,卖得安心。”王艳红说,几年来,服务社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各类优质农资和日用品,同时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共计1000余吨,为农户增加收入达300余万元。
  在合阳,像这样的村级服务社有123个,达到了全覆盖。目前,该县已经建成的5个社区实体店、2个基层供销社网点同步发力,初步实现了从物流包装到物流分拣再到农产品筛选的全部自动化,较好地解决了当地群众“买难”和“卖难”问题。
  “基层供销社是服务群众最便捷、联系群众最紧密的一个平台。我们将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发挥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业服务优势,拓展更多的生活性服务,提升基层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合阳县供销社主任王宝玲说。
  近年来,省供销社顺应“互联网+”流通趋势,立足现代农业领域,加快基层组织建设,已建成的9321个农村综合服务社、1417个基层社覆盖全省涉农乡镇。发展电商企业648家,在重要节点县区建设各类产地仓和配送仓27座,形成了全省供销电商仓储物流体系,畅通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
  土地托管走出农民增收新路子
  在榆林,马铃薯、玉米等大田作物已颗粒归仓,借着丰收的余温,新一季农作物在机械轰鸣中陆续播种,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榆林地广物博,是马铃薯、玉米、小米、荞麦等农作物的优生区。为助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榆林市供销社持续开展大田作物土地托管业务,逐步实现了“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的新局面。
  在榆阳区岔河则乡岔河村,脱贫户王建军望着刚刚耕种的玉米田,内心格外舒畅。几年前,家境贫困的王建军想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却又担心家里的耕地无人种植,在他发愁之际,榆阳区开展的土地托管业务给王建军吃了颗“定心丸”。
  “我的地全部交给合作社托管,比我自己种植收益高多了。种地不操心,打个电话就有专人来解决,收割时,也不用管,拿着袋子装粮就行。”王建军说,土地托管后,他搞起了养殖,妻子到附近的产业园务工,收入提高了,日子也红火了。
  土地托管,变小耕地为“大农田”,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机械化水平,规模效益进一步显现。目前,榆林市按照“全托管”“环节托管”“经营式托管”等服务方式,累计托管土地11.8万亩、参与土地托管服务的各类经营组织98个,实现了土地增益、农民增收和基层受益。
  “扶贫832平台”助推消费扶贫驶入“快车道”
  “我买了一些香菇、木耳,这些农产品都是纯正的‘绿色山货’,健康营养,价格实惠。”10月16日,在安康市汉滨区“扶贫832平台”扶贫产品体验馆内,消费者朱光英啧啧称赞,“这个平台搭得好,把新鲜的农产品送进城,既帮助贫困群众销售,也方便了市民购买。”
  据了解,当天正是安康市首家“扶贫832平台”体验馆开业日。活动现场,集中展销了茶叶、蜂蜜、木耳、土鸡蛋、花椒等数百种特色农副产品,吸引不少群众前往。
  这样火热的场景并非只限于活动当日。为了让更多的农产品和商家入驻“扶贫832平台”,汉滨区供销社自平台上线以来,就积极筹划,着力搭建政府采购与农产品销售的绿色通道,“手把手”服务扶贫产品供应商,为全区消费扶贫工作“添砖加瓦”。
  “我们以体验馆为中心建立社会化的供销渠道,逐步展示更多汉滨和各县(区)农特优新产品,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汉滨区供销社主任刘自阳介绍,目前汉滨区有80余家企业入驻“扶贫832平台”,上架产品600余种,累计销售金额2800万元,名列全省前列。
  这一成果体现了汉滨区创新举措,抢抓“扶贫832平台”机遇,为增加群众收入开辟了新路径。同时,彰显了全省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加速“扶贫832平台”提振升级,助推消费扶贫驶入“快车道”。
  手记
  加快融合发展 开辟为农服务新局面
  ■黄敏
  一直以来,在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供销助农”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面对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面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我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把农民得实惠作为根本,大刀阔斧推进各项工作,以改革驱动供销社发展新动能,让这块有着近70年发展历史的“老牌子”、农民的“好帮手”焕发出蓬勃的新活力。
  近年来,我省供销系统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基层社重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合作金融等专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农资供应、技术培训、日用品销售、电商服务等便民生产生活服务,不仅送到了田间地头,也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成就令人鼓舞,短板有待补齐。服务基础薄弱、人员队伍老化、新兴业务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发展。破解这些难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足马力,补短板强弱项,在改革的“激活”下,构建更加健全、完备、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辟为农服务新局面。
  省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杨效宏表示,将持续推进综合改革,加快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等机构融合发展,打通为农服务的生产、流通、金融三重功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活力供销”持续释放,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王东宇拍摄)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