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珍惜粮食
  􀳀张琼

  说起粮食,印象最深的是20世纪70年代,西安下乡知青到我们村发生的事情。当时村里没有食堂,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就把知青们的第一顿饭安排在我家。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用大麦面加一点小麦面,蒸了一锅馍,炒了几个菜,都是自留地里种的菜,有洋葱、蒜苗、菠菜等,再用热油浇了一碗酸醋水,总算是凑了一桌饭。母亲用热水搅拌大麦面粉做出来的面条筋道有嚼劲,吃起来特别香,让人回味无穷。好多年过去了,知青们回忆起那段时光,还能记起这顿饭。后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好转,知青们有了自己的住处,学会了做饭,经常买面粉吃,不用吃粗粮了。
  那些年,我记得吃过一种粗粮,是高粱磨成的面粉,蒸出来的馍带一点点红色。母亲往里边加了点细面,所谓的细面就是小麦磨成的面粉,两者搅在一起,变着花样吃。我至今忘不掉那股涩涩的味道,就像那个年代的记忆,永远深藏在心里。
  我还记得当时交公粮的情景,把收获回来的麦子,倒在场院晾晒装袋,再用架子车、拖拉机等,送到公社粮站。有一年秋粮歉收,生产队号召大家用红苕片交公粮。于是,大家都晾晒红苕片,大部分放在空地上,有些直接挂到杨树上。那时,路边渠畔也铺满了白白的红苕片,煞是好看,成为一景。母亲曾经熬夜切红苕片,第二天赶早拿到场院晾晒。红苕片晾干后,除了交公粮外,余下的就是我们的口粮了。每次蒸馍,母亲会捎带蒸一些红苕片,出锅后弟妹们都抢着吃。
  小时候,我每次放学回家,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香喷喷的苦菜味,那是母亲用苦菜和面做成的麦饭。这种饭带一点黑色,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吃起来特别香甜,比山珍海味都好吃。村子南边那块承包地常年生长苦菜,能吃到秋季,印象中这种麦饭每年都有。我时常想起母亲挎着草笼回家的情景,忘不了母亲择菜切菜的身影。
  秋季农忙的时候,农民收割完庄稼,剩下的是收尾工作,主要是砍玉米秆、高粱秆,清理棉花田,最让人期待的还是挖红薯。棉花田、畦梁上,都可以种红薯。由于水肥跟得上,红薯也长得好,生产队按人口分段分片到各家各户,这样就有一份杂粮掺和着主粮过一个冬天。母亲经常做红薯苞谷糁饭,蒸馍时也捎带蒸几个红薯,那香甜的味道,令人终生难忘。有一年,学校组织学生给生产队拾棉花,中午饭就是两大锅红薯,外加一个杠子馍,馋得同学们老想参加这种劳动。
  后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的温饱问题才得以解决,吃上了白面馍。如今,我们走上了富裕道路,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愁吃穿了。但是,我们永远忘不了过去艰苦的岁月,在回忆中追寻,在奋斗中发展,珍惜粮食,珍爱生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