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泥里捉鳖

  􀳀赵林祥

  老家门前的后河湾,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是村里人三伏天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记得儿时的盛夏,我和小伙伴们几乎整天守在河边,与水为伴,以水为乐。我们扑进河里扎猛子、打水漂、摸鱼虾,其乐融融。大家要是玩腻了,湿淋淋地爬上岸,石头边逮青蛙,草丛里撵野鸡,苇林中捡鸟蛋,尽情地挥洒童真。其中最有趣、最吸引人的当数“泥里捉鳖”。
  鳖是潜伏于水底泥沙中的爬行动物,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冬眠期。从4月开始,鳖就出来活动,游弋在水里或爬上岸觅食,还在沙滩上繁衍后代。这家伙极其灵敏,一旦有风吹草动,它就警觉地钻进泥水里。河边长大的人熟知鳖的生活习性,它们喜欢在闷热的午后爬上岸晒太阳,俗称“晒鳖盖”。这是捉鳖的最佳时机,身手敏捷的大人屡有收获,而我们小孩毛躁好动,看见鳖一露头就大呼小叫,把鳖吓跑了。
  三伏天的日头很毒,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河湾里没有一丝儿风,知了在柳树上拼命地嘶鸣。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头戴柳条帽,藏在芦苇中,等待鳖上岸。强忍着蚊蝇成群的围攻,好不容易看见一只鳖从泥里伸出尖嘴,抖动了两下,探出小脑袋四下观望。大家赶紧低下头,凝神屏气不说话,生怕惊扰了鳖。谁知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或许是被蚊子咬了一口,二蛋扬手在肩胛处拍了一巴掌,响声惊吓了正要上岸的鳖,只见它两只前爪一挖抓,就悄无声息地缩回了泥坑。伙伴们冲二蛋一番埋怨,知道等待没有希望了,便“呼啦”一声全爬起来冲出苇林,如猛虎下山似的扑进泥坑里。大家以鳖露头的地方为中心,双手插进没膝深的淤泥中,一寸寸向四周摸捏,开始了毫无目标的“泥里捉鳖”。
  雨后,河边低洼处积攒的稀泥黏稠又顺滑,踩在脚下噗噗作响,捏在手里哧溜哧溜。坑底全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我常常没走几步就滑倒,惹得大伙儿哈哈大笑。不大的泥坑里,伙伴们玩兴正酣,一时泥浆飞溅,响声不绝于耳,跌了几跤后,个个成了活脱脱的“泥猴”。坚硬的鳖甲如石头一样,就算踩中也难以分辨,大伙图的是个乐子。冷不丁,二蛋“哎呀”一声尖叫,疼得龇牙咧嘴,眼睛瞪得很大,一看就有情况。二蛋把胳膊费劲地从泥里抽出来,只见指尖上悬挂着一只泥浆包裹的小鳖,咬着手指头怎么也甩不掉。大家嘻嘻哈哈围拢过去,众星捧月般将二蛋簇拥上岸。有经验的伙伴捡了一根尖细的竹签,照准鳖头一戳,它就“扑通”一声掉在地上,成为我们的猎物。
  泥里捉鳖,远去的童真童趣,乡村盛夏的一段风趣生活,丰润了一代乡里孩子的清贫童年,留下了恒久弥新的浓浓乡情。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