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佳县:“小农场”释放“大能量”
本报记者 鱼玉军 实习记者 何艳艳 通讯员 谢晓东
近日,在佳县通镇向阳湾村的扶贫农场里,一排排枣木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肥美的香菇茁壮成长,工人们采摘、装袋、烘干、运送,忙碌不停……
“截至目前,向阳湾扶贫农场已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60余亩,种植香菇10棚,年干菇产量可达5万余斤,年收益超过40万元。”向阳湾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强说。
近年来,佳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按照“东枣西果北蔬菜、旅游畜牧杂粮中药材”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光伏电站等多种模式的扶贫农场,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让贫困群众进厂务工、入股分红、流转土地、参与经营,切实解决了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难的问题。
让扶贫农场平稳运行并持续释放红利,离不开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支撑。
2019年,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因地制宜,发展起以红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扶贫农场,让广大村民看到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据驻村第一书记杜军峰介绍,去年王宁山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动员建档立卡户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该村酒业合作社、养猪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年下来,村集体实现纯收入72.7万元,村民每股获得分红128元,建档立卡户每户再分红2000元。在集体经济的带贫益贫作用下,该村入股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1000元,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9300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佳县在此前8个扶贫农场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进桃园则沟酸枣园等13个扶贫农场及陈家泥沟饲草料加工厂等4个扶贫工厂的建设工作,预计可带动全县18万名群众实现稳定增收,324个村集体年均收益有望突破10万元。
近日,在佳县通镇向阳湾村的扶贫农场里,一排排枣木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肥美的香菇茁壮成长,工人们采摘、装袋、烘干、运送,忙碌不停……
“截至目前,向阳湾扶贫农场已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60余亩,种植香菇10棚,年干菇产量可达5万余斤,年收益超过40万元。”向阳湾村党支部书记贺建强说。
近年来,佳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按照“东枣西果北蔬菜、旅游畜牧杂粮中药材”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光伏电站等多种模式的扶贫农场,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让贫困群众进厂务工、入股分红、流转土地、参与经营,切实解决了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难的问题。
让扶贫农场平稳运行并持续释放红利,离不开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支撑。
2019年,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因地制宜,发展起以红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扶贫农场,让广大村民看到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据驻村第一书记杜军峰介绍,去年王宁山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动员建档立卡户以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该村酒业合作社、养猪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年下来,村集体实现纯收入72.7万元,村民每股获得分红128元,建档立卡户每户再分红2000元。在集体经济的带贫益贫作用下,该村入股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1000元,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9300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佳县在此前8个扶贫农场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进桃园则沟酸枣园等13个扶贫农场及陈家泥沟饲草料加工厂等4个扶贫工厂的建设工作,预计可带动全县18万名群众实现稳定增收,324个村集体年均收益有望突破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