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让乡村更美 乡亲更富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文/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宝鸡市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竞争力,积极引导当地群众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与民生、增绿与增收互促双赢的生态脱贫之路。目前,越来越多的宝鸡人享受着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宝鸡最动人的底色。
特色农业增产增效
七月的凤县骄阳似火,花椒种植户们顾不上头顶的烈日,采椒忙得不亦乐乎。
双石铺镇十里店村的凤椒基地,阵阵椒香扑面而来,鲜红的花椒缀满枝头,正忙着采摘的男女老少,脸上满是汗水,但仍难掩内心的喜悦。
“今年天气好,花椒质量比前几年高。”种植户张满仓说,“今年我有8亩花椒树进入盛果期,差不多能收干椒500公斤,收入应该在五六万元左右。”
为彻底摆脱“靠山吃山”“坐吃山空”的恶性循环,让农民享受到环境保护带来的丰厚红利,凤县聚焦生态农业,打造“品质凤县”特色品牌,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精心打造大红袍花椒、高山无公害蔬菜、地道中药材、中蜂养殖和林麝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五大抓手”。同时,凤县在“两山”上探路子、做文章,不断探索生态优势转化的科学路径,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山区县的转型突破之路。
“生态成景”路子宽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美,空气也非常清新。”今年端午节期间,一群游客徜徉在太白县的青山绿水间,他们高兴地说,“我们不仅欣赏到美丽的景色,而且购买了核桃、土蜂蜜等农产品,乡亲们都很热情。”
近年来,太白县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统筹布局、综合施策,建设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大格局,做精做美乡村旅游大文章。现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AAA级旅游景区1个,有效激活了各方发展要素,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与县域经济发展。
“春有叶绿,夏有花开,秋果飘香,冬鱼肥壮。”这是如今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的真实写照。盛夏,漫步在白云村,鲜花装点乡间小道,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近百亩的百合正逢花期,吸引了大量的游人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徜徉在花海中,能看见赤松茸、黑皮鸡枞菌生产大棚一座连着一座,鱼塘边游人悠闲垂钓……
“过去,我们村是全县出了名的穷山村。村民土地少,没产业、没收入,吃饭靠老天。这几年,村上巧借山水,盘活资源,发展农家乐、种植养殖等产业,群众吃上了‘生态饭’,人心齐了,干劲大了。”白云村党支部书记齐永丽介绍。
“有了好山好水,再加上这百亩花海的好风景,不愁吸引不来游客!”齐永丽很是自豪。
白云村村民李翠娥家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公公婆婆年老多病,孩子上学,丈夫打零工,没有固定收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看到村里人依托好生态,在家里就有收入,她就学起了烹饪,把自家院子翻新,办起了农家乐,去年一年就收入了3万元,一下子甩掉了“穷帽子”。
“酷暑天,外地人到咱村里乘凉看风景。能留住人,我们贫困家庭就有收入,就能过上好光景。这是沾了生态环境好的光。”李翠娥说。
“点绿成金”助脱贫
“快来,屋里请!你们想吃点什么?”7月19日,看见有游客进门,农家乐主人李宝平热情地迎了上去。落座,沏茶,山泉水冲泡的毛尖清香四溢。自打办起农家乐,端起“旅游碗”,李宝平一家就甩掉了“穷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宝平所在的坪头镇属宝鸡市陈仓区西部山区,是陈仓区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5月,陈仓区政府与宝鸡市育才集团签约,采用BOT模式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大水川、灵宝峡、九龙山为主,集中规划建设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用旅游开发带动产业扶贫,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陈仓区依托大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大脱贫,通过发展特优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山区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让山区变景区,使景区带山区。陈仓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探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将贫困户嵌入旅游产业链中,解决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西山地区产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宝鸡市共落实贫困户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补偿和生态产业等各项惠农政策补助资金1577.28万元,惠及1.9万户6.64万人,户均增收830元。
手记
让生态脱贫更稳更实
■韩小珍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是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渠道。要保证这项工作持续发展,首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
入夏以来,太白县咀头镇白云村热闹非凡,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每天到访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白云人家”农家乐小院里,游客欢声笑语,呈现出生活如诗、家庭如画、田园如歌的景象。
白云村地处秦岭南麓,太白县城以南,几年前和其他山区村庄一样,村组经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等普遍滞后。
白云村的发展是太白县“生态脱贫”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太白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初的23.28%降至2019年末的0.57%。去年5月,太白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产业扶贫,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我们要延伸产业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不返贫。”太白县委书记田来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