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扶贫社”带活乡村治理“大棋局”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扶贫社对接大市场
今年58岁的余海兵,是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党支部书记。前几年,他组织村民筹钱养竹鼠和大鲵,因为技术和市场原因,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效。但心中有梦想的他总想带领群众探索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2014年初,余海兵召集了46户村民,每户出资2000元,筹建了沙坝村食用菌产业基地。但是,基地运行了两年,赔了20余万元。
2016年8月,留坝县依托村党支部组建集生产经营、公益服务于一体的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扶贫社理事长,村主任担任副理事长,驻村第一书记担任监事长。
县镇以上涉农项目资金由扶贫社承接,工作内容分为生产经营和公益服务两大类,生产经营类包括建筑工程、种养业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旅游开发、电子商务运营等。
“有了扶贫社,小农户真正对接上了大市场……”7月20日,余海兵拿食用菌举例说,当年村上就盈利了1.5万元。
政府出面协调指导,企业跑市场拿订单,扶贫社组织农户生产,这种“政府+龙头企业+扶贫社+农户”的模式,将企业、扶贫社、农户联结在市场化的产业链上,扶贫社成为上联企业、下接农户的枢纽。
今年,留坝县73个扶贫社与龙头企业签下土鸡、土蜂蜜、食用菌订单,与贫困户签订销售合同,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企业给扶贫社一定的服务费作为村集体收入。
据统计,留坝县75个村依托扶贫社,把80%以上的农户和所有脱贫户全部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县扶贫社实现村集体积累3275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1.06亿元,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
扶贫社让乡村治理显成效
集体的事情大家共同管,农民的事情农民自己办。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留坝县各村在扶贫社旗下,又搭建了“三队(卫生保洁队、自来水管护队、乡村道路管护队)两会(村民道德评议委员会和院坝说事会)一屋(德美屋)一规(村规民约)”治理体系。
选择村里的能人担任“三队”的队长,吸纳贫困户为队员,主要负责村上公共设施的日常管护。环境卫生有人打扫,自来水管道、村组道路平时有人维护,坏了有人维修,形成了民建、民用、民管的长效机制,解决了公共事务有人用无人管的难题。
紫柏街道小留坝村自来水管护队队长唐建孝修水管10余年,他说:“谁家水管坏了,以前都是义务帮忙,现在村上有了积蓄,维修用的耗材能报销,每个月还能从扶贫社领500元工资。”
火烧店镇中西沟村把治理乱修乱建和环境卫生作为重点工作。根据规定,村上把简单的工程交给扶贫社,并由扶贫社牵头,组织村民组建工程队来做,村民参与其中,既能挣到工钱,还能对工程起到监督作用,村集体也有盈余。
在拆建工作中,村民自发组建劝说小分队,以亲友邻里关系为主,动员大家支持拆除工作。原计划90天的拆除任务,47天就完成了。
拆了违建,接着就是改厕所。中西沟村在推进“厕所革命”时,村民普遍认为自己家的旱厕还能用,没必要花三四千元建水冲式厕所。
为了推进这项工作,村上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说事会”。会上,村民鲁明贵带头反对:“我没钱、没劳力,不会花钱改厕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花冤枉钱,不拆旱厕建新厕”……
听着大家的牢骚,中西沟村党支部书记黎平富并不生气,而是倒了一杯可乐,问谁想喝,几个孩子争抢着要喝。
接着,黎平富又倒了一杯,拔下自己几根头发在鸡粪里蘸了蘸,又在可乐里搅和了几下问:“谁喝这杯?”大家投来诧异的目光都不说话。黎平富说:“旱厕太脏,苍蝇飞来飞去,每条腿都比头发粗,为了咱们自己和子孙的健康,必须要改厕……”这之后,村民逐渐认识到改厕的必要性。截至目前,全村农户改厕率达到91%。
中西沟村每逢双月就召开“院坝说事会”,累计举办了18次,群众诉求3000余件,吸纳村民建议650条。“‘院坝说事会’就是打开天窗说亮话,要给群众说话、发牢骚的机会,大家的事,都商量着办。”黎平富说。
依托扶贫社,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乱搭乱建和乡村清洁卫生难题迎刃而解。经过集中清理,中西沟村120处陈年垃圾、柴草、粪堆彻底清除。村庄变干净了,个人卫生意识增强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同步向好。
遵守村规民约情况由道德评议委员会定期进行评议赋分,美德美事上红榜、加分;违规违约的人和事上黑榜揭丑、扣分。群众可以用积分在“德美屋”兑换生活用品,年终与集体分红挂钩。村民自治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积极性。
在留侯镇桃园铺村的“德美屋”里,摆放着洗衣粉、食用油、草帽等生活用品。村民积攒“孝、善、诚、勤、俭、美”六种积分,可以在“德美屋”里兑换物品。2019年,全县“德美屋”积分兑换生活用品50余万元,参与群众2万余人次。
201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评选出的110个全球“减贫”案例中,留坝县的“创新村组织管理形式助力扶贫工作”榜上有名。
言论
“一子落”推动“满盘活”
■姚远
小农户如何对接大市场?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乎着产业扶贫的成效,也关乎着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建立。
留坝县创新建立扶贫社,并以扶贫社为纽带,将小弱散乱的农户与具有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相关联,共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进而促使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
扶贫社机制赋能村级组织。有了管理运营平台,在实现贫困户个人增收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得以发展壮大,破解了农村“有集体无经济”的困局,进而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有了集体经济作为基础。
扶贫社实现增收,让集体经济不再是空壳,让村干部说话有底气、管理有方法,让村民干事有了平台。在当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各地要立足长远,借鉴留坝经验做法,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让老百姓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留坝扶贫社以及旗下衍生的“三队两会一屋一规”,回答了拿什么“治”和怎么样“治”的问题。
要秉承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找到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杠杆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留坝扶贫社的制度杠杆,做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真可谓落准一子满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