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杨立志翻身记
  本报记者 黄敏
  7月16日清晨,下了一夜的小雨终于停了,天气有些阴沉。踩着夏日晨露,走进骊山深处,浓郁的泥土芬芳扑鼻,草木愈发葱茏,到处都是焕然一新的景象。
  上午8时,西安市临潼区仁宗街道仁宗村便民服务中心大门敞开着,前来办事的村民络绎不绝。见到杨立志时,他正坐在电脑前忙碌着,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文艺气息十足。看着这样的杨立志,谁又能想到,两年前的他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仁宗村地处骊山东峰的最高峰——九龙岭,海拔1300米左右,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村里的老百姓相对贫穷。特别是一些身体有残疾的农户,想要摆脱窘境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没有扶贫政策的扶持,没有大家的帮助,我可能这辈子都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更不要说脱贫了。”杨立志告诉记者。
  今年50岁的杨立志,因小时候患小儿麻痹,导致右腿肌肉萎缩,行走不便,一家三口靠他贩卖蔬菜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杨立志一家人有了低保,加上残疾补贴和卖菜的收入,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但杨立志并不满足于此,他一直努力着。
  办公软件应用、美篇制作、电商平台运营……只要闲下来,杨立志就开启“自学”模式。“以前没机会,也没条件学,现在条件好了,就要抓紧一切时间为自己‘充电’。”他说。
  “要过上好日子,必须自己先‘立’起来,不能啥都靠政府。”杨立志熟练地在电脑上制表、绘图,敲打键盘的声音时断时续,很有节奏感。
  仁宗村借助脱贫攻坚的春风,依托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走上了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色产业的蝶变之路,短短几年时间,整个九龙岭换了新模样。
  特别是驻村工作队的到来,不仅为仁宗村带来了活力,还为贫困群众带来了致富方法。杨立志积极跟着农技干部学习苗木花卉种植和管理技术。后来,村上考虑到杨立志爱学习、懂电脑,便聘请他为仁宗苗圃管理员。
  2019年是杨立志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搬进了装修一新、家具齐全的集中搬迁安置房。“以前根本不敢想盖房这事。对于我来说,解决了住房就是解决了一辈子的大事。”回想搬进新房时的场景,杨立志感慨万千。
  当年9月,因为表现突出,杨立志被选为仁宗村村委会委员,不仅担负着电商运营和对外宣传工作,还负责起了全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摸底和登记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杨立志的干劲更足了。
  采访中,仁宗村党支部书记王忠臣告诉记者:“立志是我们村‘扶志扶智’的典型。他虽然身体残疾,但是肯学、爱学、能学。脱贫攻坚以来,他不仅自己积极脱贫,还为全村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贡献,工作认真又出色,为其他18户贫困户带了一个好头。”
  如今,在仁宗一带,提起杨立志,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尤其村中的老人,言语中满是赞叹:“立志这娃命苦,但是有志气,又赶上了国家好政策,可算是翻身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从贫困户到村干部,从别人帮他到他帮别人,杨立志这一路走得异常艰辛,但也处处温馨。“以前都是大家帮助我,以后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大家。”拿上笔记本,杨立志和几名村干部准备走访农户。他步履蹒跚,却又无比坚定。
  室外天空透亮,山野清新幽静。成片的核桃、花椒等经济林硕果累累,丰收在望,一幅生态美、产业旺的乡村振兴图景尽收眼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