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锁住流沙,榆林从浅绿走向深绿
    塞上榆林。

  本报记者 鱼玉军 见习记者 何艳艳 文/图
  6月16日下午,榆林市林科所所长张泽宁刚从市上领奖回来。两鬓斑白的他指着院子里一棵树冠直径15米的紫丁香说:“这棵树引进20多年了,是我了解到的榆林市最大的一棵紫丁香。现在,紫丁香已成为榆林城市绿化的常用树种。”
  榆林市治沙造林70年,从“沙进人退”求生存到“绿进沙退”谋发展,从成功创建“塞上森林城”到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人们没有忘记治沙造林的有功之臣,榆林人民也没有停止对生态环境提质增效、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探索。
  锁住流动沙丘
  毛乌素沙漠是我国的四大沙漠之一,总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沙漠南部约2.4万平方公里处于榆林北部,沙区占榆林市总面积的面积56.1%。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土地三翻五种九不收”。曾经的风沙,让榆林人民饱经磨难。历史上,榆林城遭风沙侵蚀被迫三次南迁,形成“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榆林开展了“北治沙、南治土”的造林运动。70年来,榆林人民苦干实干、战天斗地,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
  “榆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一方面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以及榆林人民的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另一方面得益于榆林市历届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榆林市绿化办主任拓飞说。
  榆林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有林场、沿风沙线开展防沙治沙科学试验;六七十年代组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八九十年代抓住机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国家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榆林市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一系列造林活动。70年来,榆林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制定出台防沙治沙、加强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文件。
  在治沙造林过程中,榆林市先后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等一大批全国治沙造林英模,孕育产生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
  70年来,榆林市累计栽植成活各类乔木5亿多株,灌木25亿多株。目前,全市森林保存面积达到228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最低时的0.9%提高到现在的33%,沙区植被覆盖率从1.8%提高到34.8%。榆林市的沙地治理率达到93.24%,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曾经每年发生30多次的沙尘暴已不见踪影,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至10天以下。2019年11月,榆林市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城市”。至此,榆林市也成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
  贡献榆林智慧
  “榆林治沙,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贡献率超过60%。”6月17日,谈到科技的应用,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这样说。1960年,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在榆林成立。沙区栽什么树?怎样才能栽活?这是亟须解决的课题。
  “治沙所三代科研人员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从沙漠自然科学监测研究入手,摸清了风沙流的移动规律,搜集筛选了500多个治沙植物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治沙试验。”作为土生土长的榆林人,石长春深有感触。
  刚开始,榆林从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入手,将群众在实践中总结的土办法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开展技术研究和普及推广。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花棒、沙打旺等几十种优良固沙植物,摸索出沙障固沙、覆膜造林等一系列治沙技术。
  1974年,治沙所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沙区飞播试验,以漆建忠为首的一批专家总结出干旱、半干旱地区飞播的多项技术,主持起草了飞播技术国家标准。多年来,榆林市累计完成飞播造林900多万亩,向周边省区推广1.5亿亩。榆林飞播技术荣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榆林治沙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1964年,治沙所从内蒙古引入樟子松。以孙祯元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经过20多年的努力,攻克了针叶树沙区栽培、大面积推广等多项技术,并获得多次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樟子松成为榆林治沙造林的主要乔木树种之一。目前,仅在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其中榆林沙地种植150多万亩,寿命短、易生虫的第一代造林主要树种杨树渐被替代。
  多年来,治沙所累计取得各类科研及技术推广成果187项,有47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6项科技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世界先进水平,31项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
  1979年成立的榆林市林科所同样开展治沙造林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参与科研项目110多项,多项成果获得奖励。
  2018年,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在榆林召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女士在贺信中说,中国是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主席国,希望中国在推动公约履约事业上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让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智慧、方案惠及全球。
  浅绿走向深绿
  时光荏苒,榆林人民经过70年的战天斗地,昔日的流沙已蛰伏在绿色植被之下。今后,榆林的生态建设该如何发展?
  “榆林绿,是草灌锁沙的绿。”陕西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说,“与全省其他区域相比,榆林绿还只是浅绿。”
  毛乌素滚滚黄沙已被绿色植被束缚。而对那些誓将沙漠变绿洲的人们来说,锁住流沙,这才刚刚起步。
  “造林仅仅是遏制了沙化,治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治沙模范张应龙说,“目前的绿色还很脆弱,还存在再次沙化的可能。只有生态系统实现了自我循环,毛乌素才有可能回到千年前的样子。”
  而拓飞认为,荒漠化会不会卷土重来,取决于人的行为模式。二次沙化的可能,是所有人必须直面的潜在风险。
  从2013年开始,拓飞带领团队开展了“陕北长城沿线沙地再治理”课题研究。团队经过5年的试验,解决了樟子松易早衰、沙地柏成林慢、草灌植被易退化、资源开发造成植被破坏等问题。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胡杨引种、“菌根食用菌林”研究等试验,获得成功。
  2019年8月,榆林市决定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根据规划,榆林将全市划分为“六区一河一湖和城镇体系”,实施差异化治理,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路子。预计到2035年,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建成。
  今年3月,榆林市启动了“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决定用三年时间抓好榆林主城区百万亩生态圈建设。41家能源类企业认领造林绿化面积10.9万亩,落实资金4.32亿元,今年企业累计栽植各类乔灌木2230万株。
  榆林市神树畔煤矿、华电公司小纪汗煤矿成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代表,仅用20多天,就分别完成了6450亩、665亩的造林绿化任务。
  “现在要做的,就是解决资源开发强度与生态修复平衡问题……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不是给中央、省上做样子,不是给老百姓做样子,而是要向现实负责,向历史负责。”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在开会时强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