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关中旦娃
  􀳀孙文胜

  花姨的孙女从城里回来了,呼啦围上了一群人。麻婶说:“哎哟哟,这娃娃惜得像旦娃呢!”“旦旦女,来,让婆看一看。”三婶刚干完活,胳膊脸上都是灰。
  惜,是关中人口中“漂亮、俊美”的意思。“漂亮到了啥程度?”“像旦娃。”这“旦”字,指的是秦腔中的正旦(青衣)。
  关中人有三大爱好:看戏、逛会、咥面。关中人的生活离不开秦腔,结婚时唱,盖新房唱,办丧事也要唱。台上演员唱,台下听众合。谁唱错一句词,少走一步路,都瞒不过众人。戏曲里的人物在听众心底生了根,尤其是那旦角,腮边一点红,水袖随风摆,爱恨悲愁,全在眼角眉梢上。
  方言与戏曲本是同根同源。现实中,人们把“旦”字融入生活,把生活戏剧化。
  旦娃善女红。小的时候,女孩子顽皮撒娇娘不怪,但倘若不潜心学裁缝画花样儿,少不了要挨几下打。小时候,丽姐和姥姥学过缝布老虎。多年前,镇上建了民俗村,老古董、老手艺兴盛了。丽姐准备了剪刀、布料和棉花,缝了一笸箩的布老虎,摆在集市上卖。没想到,这些小物件特别抢手,很快就卖光了。后来,丽姐花心思设计缝制了老虎鞋、老虎兜、老虎挂件等系列布艺品,深受游客喜爱。三叔得意地仰着头说:“我旦旦女变成工艺师了。”
  旦娃心生莲。乡村不缺老故事,她们耳濡目染,学习做人的道理。桂嫂的公婆半瘫在床,需要人照顾,丈夫又出远门打工,她把公婆的三餐、喂药、换洗全负责了。虽然生活艰辛,但桂嫂用实际行动传承了美德。孩子们回到家,主动帮忙干农活、做家务,给老人喂饭端水。婆婆在门口夸赞:“我这一家子,多亏了我的女旦娃。”
  旦娃多自信。《白蛇传》里的白云仙、《五典坡》里的王宝钏、《花亭相会》中的张梅英……个个都是柔韧坚毅、敢爱敢恨的角色。妮子患有脑瘫,如花的生命蒙上了灰暗的阴影。她用嘴巴咬笔练字,通过微信平台帮人卖果蔬。经过几年打拼,梅英不再是爹娘眼里的“可怜人”,而是人见人爱的“旦娃子”。
  光阴易逝,容颜易老。妩媚娇艳不当食,胭脂花粉不当衣。旦娃的世界有柴米油盐,有聚散离合。经历过真实的人生,她们从青涩到成熟,时刻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