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基层见闻
山梁上的杏园
  本报记者 崔福红
  5月25日,艳阳高照,洋县龙亭镇黄索溪村南边山梁上的杏园里,杏子澄黄,香气扑鼻。
  “不要看个头大小,有时小果子反而更甜。”果园主人袁石山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今年50岁的袁石山,是黄索溪村一组村民。他常年与庄稼打交道,更是干农活的“好把式”,不但农业生产经验丰富,还掌握了很多种植养殖技术。既懂农业又有技术,袁石山“身价”倍增,现在他还是中级职称的新时代职业农民。
  前几年,袁石山包下了村南边山坡上的30亩地种植大杏。为了种出高品质杏子,袁石山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多次跑到周边县(区)种植示范区取经,与其他种植大户交流经验,还积极参加村上组织的技术培训。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杏树开始挂果,颗颗果实缀满枝头。
  “今年市场行情不错,每天光零售就超过千元,算是开门红。”最近几天,袁石山在路边摆摊设点卖大杏,每天1000多元的收入让他喜不自胜。
  其实,种植大杏并不是袁石山的主导产业,这些年来,他一直把生猪养殖当作立身之本。他在山梁上流转土地种玉米、花生,用猪粪肥地,用杂粮养猪,走出了一条循环发展的生态养殖路。
  2019年,袁石山根据本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意愿,主动为组上5户贫困户托管养殖土猪。去年,在洋县财政局驻村工作队消费扶贫的扶持下,每头猪为贫困户增收7000余元,5户贫困户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一人富了不算啥,大家富了才叫富。”这是袁石山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为了保证脱贫以后不返贫,袁石山在5户村民脱贫之后,继续为他们托管喂养生猪,同时每月抽出时间把他们召集到养猪场,传授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绝招”,教给他们生猪防疫和喂养方法,提升他们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